(1865—1942),黄梅戏鼻祖。字国清,诨名蔡老五,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香茗山南麓蔡家大屋(今麦元乡中山村)。父亲蔡品端为徽班艺人,儿子蔡树友。小时因受父辈戏艺的熏陶,特别喜爱唱戏,还会唱民歌、小调。10岁,被父母送去学砻匠(去稻壳的工具)。此后,一面做手艺,一面在戏班里学戏练功。后因当地年岁荒歉,蔡仲贤到湖北广济、黄梅、蕲春一带打砻子糊口。在此期间,在与当地民间艺人合唱中,将采茶调与徽调融合。1881年,在家乡成立采茶调流动班社,经常活动在黄梅、宿松、太湖、望江和怀宁、潜山一带。1883年,蔡仲贤的采茶调戏班,到黄梅、宿松一带演唱。光绪二十年前后,采茶调在蔡氏师徒的演唱过程中,受安徽民歌小调和“高腔”、“平安调”以及“徽调”的影响,逐渐发展成具有蔡仲贤风格的地方小戏——黄梅调。1942年,殁于至德县(今东至县)马坑乡后河蔡坑。

蔡仲贤, (1865—1942),黄梅戏鼻祖。字国清,诨名蔡老五,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香茗山南麓蔡家大屋(今麦元乡中山村)。父亲蔡品端为徽班艺人,儿子蔡树友。小时因受父辈戏艺的熏陶,特别喜爱唱戏,还会唱民歌、小调。10岁,被父母送去学砻匠(去稻壳的工具)。此后,一面做手艺,一面在戏班里学戏练功。后因当地年岁荒歉,蔡仲贤到湖北广济、黄梅、蕲春一带打砻子糊口。在此期间,在与当地民间艺人合唱中,将采茶调与徽调融合。1881年,在家乡成立采茶调流动班社,经常活动在黄梅、宿松、太湖、望江和怀宁、潜山一带。1883年,蔡仲贤的采茶调戏班,到黄梅、宿松一带演唱。光绪二十年前后,采茶调在蔡氏师徒的演唱过程中,受安徽民歌小调和“高腔”、“平安调”以及“徽调”的影响,逐渐发展成具有蔡仲贤风格的地方小戏——黄梅调。1942年,殁于至德县(今东至县)马坑乡后河蔡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