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5月12日—1985年12月15日),小麦栽培及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我国小麦雄性不育杂优利用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字勖敏,江苏武进后塘桥蔡家村人。妻子王洁,儿子蔡养南、蔡祝南、蔡祖南。1930年,蔡旭毕业于江苏无锡中学。1930年-1934年,蔡旭就读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先学蚕桑,后转入农艺系。1934年,蔡旭在中央大学任助教。1939年-1945年,蔡旭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士、技正。1945年-1946年,蔡旭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进修、考察。1946年,蔡旭把3000多份小麦资源带回国。同年,蔡旭任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副教授。1949年-1956年,蔡旭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1955年,蔡旭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1956年,蔡旭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57年,蔡旭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遗传育种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蔡旭下放到河南遂平,劳动锻炼。1959年,蔡旭任北京市作物学会理事长,兼任小麦技术专业组组长。1978年,蔡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先进工作者。1979年,蔡旭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蔡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同年,蔡旭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同年,蔡旭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国务院批准蔡旭为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蔡旭故居”被列为江苏省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著有《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植物遗传育种学》等。选育小麦品种有南大2419、农大139、农大155、东方红1号、东方红2号、东方红3号、农大198、农大183等。

蔡旭, (1911年5月12日—1985年12月15日),小麦栽培及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小麦杂交育种的开拓者,我国小麦雄性不育杂优利用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字勖敏,江苏武进后塘桥蔡家村人。妻子王洁,儿子蔡养南、蔡祝南、蔡祖南。1930年,蔡旭毕业于江苏无锡中学。1930年-1934年,蔡旭就读于中央大学农学院,先学蚕桑,后转入农艺系。1934年,蔡旭在中央大学任助教。1939年-1945年,蔡旭任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士、技正。1945年-1946年,蔡旭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和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进修、考察。1946年,蔡旭把3000多份小麦资源带回国。同年,蔡旭任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农艺系副教授。1949年-1956年,蔡旭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1955年,蔡旭任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主任。1956年,蔡旭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57年,蔡旭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遗传育种研究所副所长。1958年,蔡旭下放到河南遂平,劳动锻炼。1959年,蔡旭任北京市作物学会理事长,兼任小麦技术专业组组长。1978年,蔡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先进工作者。1979年,蔡旭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1980年,蔡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同年,蔡旭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同年,蔡旭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国务院批准蔡旭为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蔡旭故居”被列为江苏省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著有《作物育种及良种繁育学》《植物遗传育种学》等。选育小麦品种有南大2419、农大139、农大155、东方红1号、东方红2号、东方红3号、农大198、农大18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