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4月27日—1963年12月13日),土木建筑结构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字孟劬,江西南昌人。父亲蔡希哲,妻子凌廉贞,儿子蔡适生、蔡鲁生,女儿蔡淑君,前妻李毓秀。192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土木科。1925年-1928年,蔡方荫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8年,蔡方荫成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通讯会员。1928年-1930年,蔡方荫在纽约珀迪-亨德森事务所任顾问工程师。1930年,蔡方荫回国。1930年-1931年,蔡方荫在东北大学任教授。1931年-1939年,蔡方荫在清华大学任教授。1938年-1940年,蔡方荫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土木系主任。1940年-1949年,蔡方荫任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土木系主任。1949年,蔡方荫任南昌大学(现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工学院院长。1949年-1951年,蔡方荫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委员。1951年-1953年,蔡方荫任中央重工业部顾问工程师。1953年,蔡方荫创造性地将“混凝土”简化成一个新的汉字:“砼”,得到广泛应用。1953年-1956年,蔡方荫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任职。1955年,蔡方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蔡方荫任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同年,蔡方荫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57年,蔡方荫加入九三学社。著有《普通结构学》《变截面刚构分析》《变截面钢构分析续篇》《装配式楔形绞接刚架》等。

蔡方荫, (1901年4月27日—1963年12月13日),土木建筑结构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字孟劬,江西南昌人。父亲蔡希哲,妻子凌廉贞,儿子蔡适生、蔡鲁生,女儿蔡淑君,前妻李毓秀。1925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土木科。1925年-1928年,蔡方荫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8年,蔡方荫成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通讯会员。1928年-1930年,蔡方荫在纽约珀迪-亨德森事务所任顾问工程师。1930年,蔡方荫回国。1930年-1931年,蔡方荫在东北大学任教授。1931年-1939年,蔡方荫在清华大学任教授。1938年-1940年,蔡方荫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土木系主任。1940年-1949年,蔡方荫任国立中正大学工学院院长兼土木系主任。1949年,蔡方荫任南昌大学(现江西师范大学的前身)工学院院长。1949年-1951年,蔡方荫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兼文教委员会委员。1951年-1953年,蔡方荫任中央重工业部顾问工程师。1953年,蔡方荫创造性地将“混凝土”简化成一个新的汉字:“砼”,得到广泛应用。1953年-1956年,蔡方荫在第二机械工业部任职。1955年,蔡方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蔡方荫任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同年,蔡方荫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57年,蔡方荫加入九三学社。著有《普通结构学》《变截面刚构分析》《变截面钢构分析续篇》《装配式楔形绞接刚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