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原名周耀平。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妻子张允和,儿子周晓平。 10岁,随全家迁居苏州,在新式学堂读书。1918年,考入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立第五中学)预科。1919年,升入中学。1923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经济,语言学。1933年,结婚,后前往日本留学。1935年,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银行兼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带全家逃难到四川,先在新华银行任职,后调入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本局任重庆办事处副主任,主管四川省合作金库。1945年,复回新华银行工作,先后被派驻纽约,伦敦。1946年,被新华银行派往欧洲工作。1949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同时,在上海新华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兼职。1954年,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邀请担任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1955年10月,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被留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放弃了在上海的经济学教学工作。1958年,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周有光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汉字改革课程。1969年,被下放到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被放回家。1980年,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1984年,迁至北京拐棒胡同。2007年10月31日,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特等奖。2015年1月6日,被常州大学聘为“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终身名誉院长。2017年1月14日,去世。2018年4月,与厉声教等一同被评为2017年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2019年12月6日,获2019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致敬奖。

周有光, 1906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原名周耀平。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妻子张允和,儿子周晓平。 10岁,随全家迁居苏州,在新式学堂读书。1918年,考入常州高级中学(江苏省立第五中学)预科。1919年,升入中学。1923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经济,语言学。1933年,结婚,后前往日本留学。1935年,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银行兼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带全家逃难到四川,先在新华银行任职,后调入国民政府经济部农本局任重庆办事处副主任,主管四川省合作金库。1945年,复回新华银行工作,先后被派驻纽约,伦敦。1946年,被新华银行派往欧洲工作。1949年,回国,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教授、上海财经学院教授,同时,在上海新华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区行兼职。1954年,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邀请担任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1955年10月,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被留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参加制订汉语拼音方案,担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第一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放弃了在上海的经济学教学工作。1958年,在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讲授汉字改革课程。1958年2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决议,周有光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汉字改革课程。1969年,被下放到宁夏平罗“五七干校”劳动。1971年,被放回家。1980年,成为翻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中美联合编审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中方三委员之一。1984年,迁至北京拐棒胡同。2007年10月31日,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特等奖。2015年1月6日,被常州大学聘为“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终身名誉院长。2017年1月14日,去世。2018年4月,与厉声教等一同被评为2017年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2019年12月6日,获2019第七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致敬奖。

周有光,字显伯,民籍,山西平阳府蒲州荣河县,山西乡试第二十六名,会试第三百三十五名,于公元1571年获第二甲第五十四名,时年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