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1日—),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福建大田人。妻子陆婉芳。1953年-1956年,郑有炓就读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56年-1957年,郑有炓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学习。1957年,郑有炓在南京大学任教。1957年-1958年,郑有炓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实习。1984年-1986年,郑有炓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任访问教授。1988年-1993年,郑有炓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半导体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1991年-2001年,郑有炓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1992年,郑有炓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2003年,郑有炓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3年,郑有炓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郑有炓以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和器件物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郑有炓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21年,郑有炓荣获“2020年度江苏省最高科技突出贡献奖”。

郑有炓, (1935年10月1日—),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与器件研究。福建大田人。妻子陆婉芳。1953年-1956年,郑有炓就读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56年-1957年,郑有炓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五校联合半导体专业学习。1957年,郑有炓在南京大学任教。1957年-1958年,郑有炓在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实习。1984年-1986年,郑有炓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任访问教授。1988年-1993年,郑有炓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半导体学科专家评审组成员。1991年-2001年,郑有炓任国家“攀登计划”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1992年,郑有炓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2003年,郑有炓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第一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3年,郑有炓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郑有炓以新型半导体异质结构和器件物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6年,郑有炓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21年,郑有炓荣获“2020年度江苏省最高科技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