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青莲, (1908年7月31日—2006年12月14日),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稳定同位素化学的奠基人。江苏常熟支塘镇人。祖父张云孙,父亲张企贤,母亲薛铭顺,妻子郑婉英、贺强男,儿子张毅然,女儿贺晓然。1922年-1926年,张青莲就读于苏州桃坞中学(圣约翰大学附中)。1926年-1930年,张青莲就读于光华大学化学系(今华东师范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1930年-1931年,张青莲在常熟孝友中学任教。1931年-1934年,张青莲就读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4年-1936年,张青莲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35年,张青莲收集了柏林和瑞典的雪水样品,首次测出其中半重水及重氧水的含量,观察到均低于普通水中的含量,且雪中的含量差大于雨中的含量差。1936年-1937年,张青莲在瑞典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1937年,张青莲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38年,张青莲任光华大学教授。1939年,张青莲任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43年,张青莲获国民政府教育部学术二等奖。1946年,张青莲和助教首次将重水密度的测量温程提高到95℃,并外延至100℃。1951年,张青莲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组专门委员。1952年,张青莲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1954年-1956年,张青莲任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1955年,张青莲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1956年,张青莲在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宣传活动中,被评为积极分子。1957年,张青莲在莫斯科参加全苏同位素应用会议,提出“精密落滴法分析重水”的报告。1963年,张青莲设计了用浮沉子检测成品的部颁标准方法,并提供了一种Y5标准样品。1978年-1983年,张青莲兼任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1981年-1992年,张青莲任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副主任。1983年-1989年,张青莲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衔称委员。1985年,张青莲测定了标准平均洋水(SMOW)在25℃时的密度,数值达7位有效数。1989年,张青莲获中国科学院授予的“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的荣誉奖状。1990年,张青莲获化工部授予的全国国防化工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张青莲用同位素质谱法测得铟元素的精确原子量114.818±0.003。1997年,张青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8年,张青莲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11年,常熟市支塘中心小学更名为常熟市张青莲小学。著有《无机化学丛书》《无机化学教程》《重水分析法的研究》《张青莲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