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10月26日—1990年5月7日),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阴极电子学研究,提出了动态表面发射中心模型的理论,不仅能解释很多阴极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而且与最新表面分析仪器所得的数据也相吻合。广东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妻子夏诵娴。1934年,张恩虬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张恩虬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张恩虬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39年,张恩虬发表了第一篇论文《集束功率管的负载特性》。1940年-1945年,张恩虬先后在重庆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教无线电课、重庆兵工署弹道研究所工作。1945年-1947年,张恩虬在英国马拉德电子管公司(Mukkand Radio Vakve Company)进修。1947年-1951年,张恩虬任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1年,张恩虬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1年-1956年,张恩虬任东北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机械电机研究所副研究员。1954年,张恩虬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支实验型示波管。同年,张恩虬被中国科学院派到清华大学帮助建立电子管专业。1956年-1978年,张恩虬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电子物理实验室主任。1978年,张恩虬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张恩虬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张恩虬参加中国共产党。1980年,张恩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张恩虬以浸渍型钪酸盐钡钨阴极,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著有《单原子层和偶极子理论》《表面动态发射中心模型》《试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磁控制管原理》《脉冲磁控管阴极问题》等。

张恩虬, (1916年10月26日—1990年5月7日),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阴极电子学研究,提出了动态表面发射中心模型的理论,不仅能解释很多阴极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而且与最新表面分析仪器所得的数据也相吻合。广东广州(今广东省广州市)人。妻子夏诵娴。1934年,张恩虬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张恩虬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年,张恩虬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39年,张恩虬发表了第一篇论文《集束功率管的负载特性》。1940年-1945年,张恩虬先后在重庆国民政府空军军官学校教无线电课、重庆兵工署弹道研究所工作。1945年-1947年,张恩虬在英国马拉德电子管公司(Mukkand Radio Vakve Company)进修。1947年-1951年,张恩虬任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1年,张恩虬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1年-1956年,张恩虬任东北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机械电机研究所副研究员。1954年,张恩虬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支实验型示波管。同年,张恩虬被中国科学院派到清华大学帮助建立电子管专业。1956年-1978年,张恩虬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电子物理实验室主任。1978年,张恩虬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张恩虬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张恩虬参加中国共产党。1980年,张恩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张恩虬以浸渍型钪酸盐钡钨阴极,获中国科学院一等奖。著有《单原子层和偶极子理论》《表面动态发射中心模型》《试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磁控制管原理》《脉冲磁控管阴极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