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3月10日—1997年5月19日),结晶学家,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X射线晶体学、金属物理、固体物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江西宜黄人。曾外祖父黄爵滋,儿子余理华。1918年,余瑞璜就读于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1929年,余瑞璜就读于国立东南大学理学院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30年,余瑞璜在清华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同年,余瑞璜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1935年-1937年,余瑞璜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1938年-1939年,余瑞璜在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和伯明翰大学冶金系继续深造。1939年,余瑞璜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金属研究所任副教授。1942年,余瑞璜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两篇论文,创立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新综合法,被国际晶体学界誉为世界一流晶体学家。1946年-1948年,余瑞璜任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48年-1949年,余瑞璜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讲学。1949年-1952年,余瑞璜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1年,余瑞璜制造出第一只国产X光管。1952年,余瑞璜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授。同年,余瑞璜领导创建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1952年-1957年,余瑞璜任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1955年,余瑞璜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余瑞璜被错划为“右派”。1970年,余瑞璜被下放到吉林省伊通县草皮沟村插队落户。1978年-1981年,余瑞璜任吉林大学物理系第一系主任。1981年-1984年,余瑞璜任吉林大学物理系名誉系主任。1992年,余瑞璜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5年,在中国物理学会出版的《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物理学——纪念世界物理年系列图片》中,余瑞璜被选入中国资深的杰出物理学家之列。

余瑞璜, (1906年3月10日—1997年5月19日),结晶学家,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X射线晶体学、金属物理、固体物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江西宜黄人。曾外祖父黄爵滋,儿子余理华。1918年,余瑞璜就读于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5年-1929年,余瑞璜就读于国立东南大学理学院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30年,余瑞璜在清华大学任物理系助教。同年,余瑞璜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1935年-1937年,余瑞璜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1938年-1939年,余瑞璜在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和伯明翰大学冶金系继续深造。1939年,余瑞璜在西南联合大学清华金属研究所任副教授。1942年,余瑞璜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两篇论文,创立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新综合法,被国际晶体学界誉为世界一流晶体学家。1946年-1948年,余瑞璜任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48年-1949年,余瑞璜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讲学。1949年-1952年,余瑞璜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兼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51年,余瑞璜制造出第一只国产X光管。1952年,余瑞璜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授。同年,余瑞璜领导创建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1952年-1957年,余瑞璜任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教授、主任。1955年,余瑞璜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余瑞璜被错划为“右派”。1970年,余瑞璜被下放到吉林省伊通县草皮沟村插队落户。1978年-1981年,余瑞璜任吉林大学物理系第一系主任。1981年-1984年,余瑞璜任吉林大学物理系名誉系主任。1992年,余瑞璜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005年,在中国物理学会出版的《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物理学——纪念世界物理年系列图片》中,余瑞璜被选入中国资深的杰出物理学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