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含熙, (1918年4月29日—2010年8月29日),生态学家、林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南昌人。父亲阳师吕。1935年-1939年,阳含熙就读于金陵大学森林学专业。1939年,阳含熙在中央农业实验所任技佐。1947年-1949年,阳含熙就读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植物学院,获科学硕士学位。1949年-1950年,阳含熙就读于英国皇家林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1952年,阳含熙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任副教授。1951年,阳含熙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阳含熙在国家海南橡胶宜林地勘测调查设计中任浙江大学队队长。1952年-1954年,阳含熙在东北农学院林学系任教。1954年,阳含熙调任林业部中央林业研究所(即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1956年,阳含熙任林业部中央林业研究所中国森林土壤室和林木生态室主任。1957年,阳含熙提出中国引种栽培80多种桉树名录,介绍其生态习性、立地选择和栽培方法。1959年,阳含熙与南京大学气象系、福建省气象局合作,在福建省南平县建立了我国南方第一个人工林气象站。1960年,阳含熙在湖南省江华县建立了中国最早的人工林生态试验站。1964年,阳含熙与群众合作营造了500余亩杉木速生丰产林。1968年-1974年,阳含熙先后在广西干校劳动、河北省邢台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1972年,阳含熙任中国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议代表团顾问。1976年,阳含熙调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工作,先后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同年,阳含熙与研究生们,用马尔科夫链模型研究植物演替中的方法,提出两种新的转移概率计算方法,充分考虑老树死亡,新林生长进入林冠层的时间,比霍恩的模型更加接近真实。1979年,阳含熙首次用微机做出中国植物群落数量分类。同年,阳含熙参与筹建了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试验站。1979年-1986年,阳含熙任联合国“人与生物圈”协调理事会副主席。1980年,阳含熙举办训练班,普及系统分析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1989年,阳含熙的一系列长白山植被的数量生态学研究成果通过鉴定,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同年,阳含熙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阳含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著有《植物生态学数量分类方法》《生态系统浅说》《人与生物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