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遵仪, (1908年10月7日—2009年9月17日),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奠基人以及地层古生物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号宗一,广东揭阳洋淇乡寨内村(今属揭东县登岗镇)人。父亲杨正修,妻子徐增蕙、李晓珍,外孙女朱樱。1925年,杨遵仪在《大新潮》报社当校对员,并在报社负责人办的大中中学就读。1928年-1929年,杨遵仪就读于上海暨南大学政治经济学系。1929年-1931年,杨遵仪就读于清华大学政治经济系。1931年-1933年,杨遵仪就读于清华大学地学系。1933年,杨遵仪毕业论文《中国地质文献目录》被评为北平研究院的地质矿产获奖论文。1933年-1935年,杨遵仪在清华大学任助教。1935年,杨遵仪考取清华大学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资助的留美研究生。1936年-1939年,杨遵仪就读于耶鲁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1939年,杨遵仪被耶鲁大学接纳为荣誉学会会员。1939年-1942年,杨遵仪任中山大学教授,兼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1942年-1945年,杨遵仪任英国驻华军事代表团秘书、香港陆军总部秘书。1946年,杨遵仪在清华大学地学系任教授。1952年,杨遵仪在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前身),任教授,历任北京地质学院副总务长,专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普查系、地质系系主任,兼任中山大学和长春地质学院名誉教授。同年,杨遵仪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杨遵仪主导编著了我国第一本高等学校古生物学教材。1957年-1959年,杨遵仪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北祁连山中奥陶世软体动物群,著有《甘肃酒泉北祁连山白杨河区中奥陶统软体动物群》等3篇论文。1959年,北京地质学院在贵州下三叠统发现了一枚珍稀化石,杨遵仪确定为棘皮动物门的蛇尾类化石。1960年,杨遵仪和同事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地层古生物专业”。1962年,杨遵仪在国内首次开设了“生物地层学”课程。1964年,杨遵仪发表了《西藏南部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的若干箭石》一文。1980年,杨遵仪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杨遵仪和洪友崇研究发表的《河北围场淡鲎虫化石的发现,兼论科、亚科、属的分类问题》。1981年,杨遵仪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82年,杨遵仪和陈燕研究发表《中国桂、滇、川的泥盆纪虫颚》一文。1983年,杨遵仪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杨遵仪获国家教委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1年,杨遵仪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并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2年,杨遵仪当选为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员。1994年,杨遵仪获耶鲁大学颁发的Welbur Cross奖章。1997年,杨遵仪获李四光地质科学荣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著有《中国地质学》《西藏阿里地区侏罗系蛇尾化石》《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期地质事件》《东特提斯二叠、三叠纪事件—地层、分类及其与西特提斯的关系》《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