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槱(yǒu)(1917年10月17日—),船舶设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船界活化石”,主持并领导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海船稳性规范》,推动了中国船舶稳定性的研究工作。江苏句容人,生于北京。父亲杨宗炯,母亲郭定权,妻子黄玉岚,儿子杨思远,女儿杨世进。杨槱曾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小学、南京金陵中学。1932年-1935年,杨槱就读于广州培正中学。1935年-1940年,杨槱就读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获一等奖荣誉学士学位。1940年-1941年,杨槱先后在在同济大学造船组任讲师、重庆民生机器厂任副工程师。1941年-1943年,杨槱在重庆商船学校造船科任教。1943年-1944年,杨槱任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教授,兼重庆民生机器厂工程师。1944年-1946年,杨槱作为“中国海军造船人员赴美服务团”的团员,赴美国学习。1946年-1946年,杨槱在海军江南造船所任工程师。1946年-1948年,杨槱在海军青岛造船所任工务课长。1948年-1949年,杨槱任上海海军机械学校教务组长兼海军江南造船所工程师。1949年-1949年,杨槱任同济大学教授兼造船系主任。1949年-1950年,杨槱在旅大行政公署工业厅工作。1950年,杨槱在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任工务处长。1952年-1953年,杨槱任中苏造船公司副总工程师。1953年-1954年,杨槱在第一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管理局,任工程师。1954年-1955年,杨槱任大连工学院教授兼造船系主任。1955年,大连工学院造船系并入交通大学,杨槱任交通大学副教务长。1956年,杨槱加入九三学社。同年,杨槱任上海造船学院教务长。1957年,交通大学上海部分与上海造船学院合并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杨槱任副教务长。1964年,杨槱任上海交通大学教务长兼造船系主任。1978年,杨槱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所长。1979年-1983年,杨槱任镇江船舶学院副院长。1980年,杨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年,杨槱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船舶工程(含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组长。1990年,杨槱任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系教授。1992年-1997年,杨槱任上海杉达学院校长。1997年,杨槱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设立“杨槱院士奖学金”。1998年,杨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1999年,杨槱获徐汇区徐光启科技荣誉奖。2002年,杨槱被授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荣誉工学博士学位。2013年,杨槱获上海市教育功臣。2016年,杨槱获国家海洋局“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著有《工程经济在船舶设计中的应用》《中国造船发展简史》《一个造船者的自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