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社普, (1917年9月26日—2017年3月10日),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哺乳类红细胞胞质中存在能逆转细胞核恶性分裂,调节基因表达和诱导终未分化的“红细胞分化支核因子(EDDF)”。原名薛溥,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竹湾乡人。1932年,薛社普毕业于古井学校。同年,薛社普就读于广州广雅中学。1938年-1943年,薛社普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获学士学位。1943年-1947年,薛社普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生物系,获硕士学位。1947年-1951年,薛社普就读于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1955年,薛社普任大连医学院副教授。1954年,薛社普兼任哈尔滨医科大学组胚教研室副教授。同年,薛社普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薛社普任北京中央卫生研究院副研究员,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1958年,薛社普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实验形态学系副主任。1959年,薛社普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组织胚胎教研室副主任、教授。1961年,薛社普和同事将小鼠纤维肉瘤移植到鸡胚内,发现其生长规律和对鸡胚神经组织分化的影响。1964年,薛社普通过反复实验,建立胚胎脊髓移植术,创造性地发现鸡胚颈段脊髓存在一种叫“节前交感神经柱(Terni核团)”的东西,该核团细胞的某些部分被移植到一个新的微环境(胸段)条件后,竟然能够继续存活并分化为新的节前交感柱,证明外周微环境中的支持与营养等因素可以调控细胞的分化。1965年,薛社普和同事进行鸡胚胚盘外胚层对诱导的反应能力的实验分析,发现鸡胚胚层细胞可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改变其分化类型或在病毒的感染后癌变,已恶变的肿瘤细胞在胚体内有被诱导分化为胚胎组织的潜能。同年,薛社普对肉瘤病毒引起鸡胚内脏病变的组织化学进行了观察研究。1973年,薛社普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形态系主任。1985年,薛社普获国家计生委科技建设二等奖。1986年,薛社普获“五一”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攻关成果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薛社普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薛社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同年,薛社普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薛社普列入英国剑桥国际知识界名人传记。著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细胞生物学分册》《组胚学与组织学基础》《细胞学进展》《男性节育药棉酚的实验研究》《中国人胚胎发生发育图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