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3月7日—2004年2月18日),核农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创建者。江苏南通人。父亲徐由白,母亲严冰如,妻子黄小玲。1930年,徐冠仁毕业于江苏南通学院附属高中。1930年-1931年,徐冠仁就读于南通学院农科。1931年-1934年,徐冠仁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1934年-1946年,徐冠仁在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41年-1941年,徐冠仁在国立中正大学任农学院助教。1946年-1950年,徐冠仁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50年,徐冠仁获被接纳为美国希格玛赛(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1950年-1956年,徐冠仁在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任研究员。1954年,徐冠仁的名字,被列入联合国印发的《世界小麦育种家和育种站名录》。1956年,徐冠仁负责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室。同年,徐冠仁利用小麦“单体”、“缺体”全套材料指导研究人员利用农作物非整倍体开展遗传育种研究,在应用染色体工程与作物育种工作中起了带头作用。1957年,徐冠仁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室主任。1959年,徐冠仁兼任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物理气象系系主任。1960年-1979年,徐冠仁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80年,徐冠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1985年,徐冠仁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所长。1986年,徐冠仁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名誉所长。1990年-1991年,徐冠仁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代主任。著有《利用雄性不育系选育杂交高粱》《小麦雄性不育的概况》《核科学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核农学导论》《植物诱变育种》等。

徐冠仁, (1914年3月7日—2004年2月18日),核农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创建者。江苏南通人。父亲徐由白,母亲严冰如,妻子黄小玲。1930年,徐冠仁毕业于江苏南通学院附属高中。1930年-1931年,徐冠仁就读于南通学院农科。1931年-1934年,徐冠仁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1934年-1946年,徐冠仁在国立中央大学农艺系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41年-1941年,徐冠仁在国立中正大学任农学院助教。1946年-1950年,徐冠仁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50年,徐冠仁获被接纳为美国希格玛赛(Sigma Xi)科学荣誉学会会员。1950年-1956年,徐冠仁在明尼苏达大学农学及植物遗传系任研究员。1954年,徐冠仁的名字,被列入联合国印发的《世界小麦育种家和育种站名录》。1956年,徐冠仁负责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室。同年,徐冠仁利用小麦“单体”、“缺体”全套材料指导研究人员利用农作物非整倍体开展遗传育种研究,在应用染色体工程与作物育种工作中起了带头作用。1957年,徐冠仁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农业应用研究室主任。1959年,徐冠仁兼任北京农业大学农业物理气象系系主任。1960年-1979年,徐冠仁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80年,徐冠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1985年,徐冠仁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所长。1986年,徐冠仁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名誉所长。1990年-1991年,徐冠仁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代主任。著有《利用雄性不育系选育杂交高粱》《小麦雄性不育的概况》《核科学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核农学导论》《植物诱变育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