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全德, (1923年12月12日—2005年12月29日),电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研究光电阴极、含超微粒子薄膜及薄膜的成核和生成等领域。浙江黄岩人。父亲吴甘霖,女儿吴梅青。1931年-1933年,吴全德就读于黄岩县樊川小学。1933年-1933年,吴全德就读于浙江省立台州中学附属小学。1933年-1939年,吴全德就读于浙江省立台州中学。1939年-1943年,吴全德就读于黄岩县中学(今黄岩中学)。1943年-1947年,吴全德就读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47年-1952年,吴全德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52年,吴全德任北京大学物理系电子学讲师。1953年,吴全德任北京大学电子学教研室代主任。同年,吴全德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吴全德任北京大学电子物理教研室主任。1959年,吴全德任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物理教研室主任。1961年,吴全德晋升为副教授。1963年,吴全德首先提出光电阴极固溶胶模型,定量阐明该阴极结构与特性,确定发射机理。1966年,吴全德提出离子晶体或共价晶体中固溶胶粒的形成和生长理论。1979年,吴全德提出银氧铯阴极光电发射的完整物理模型,推导出长波光电发射的光电流密度和量子产额公式。同年,吴全德晋升为教授。1983年,吴全德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吴全德成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吴全德提出固体表面上原子团和超微粒的形成和生长理论,以及外延生长条件。同年,吴全德以金属超微粒子-半导体薄膜材料的结构和特性,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1年,吴全德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7年,吴全德任北京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2002年,吴全德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2004年,吴全德以电子显微学基础和纳米结构研究,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著有《科学与艺术的交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