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鼎, (1919年10月18日—2009年7月30日),化学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重庆人。女儿汪蕙。1934年,汪家鼎考入北京辅仁中学。1937年-1938年,汪家鼎考入重庆大学化工系。1938年-1941年,汪家鼎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4年-1945年,汪家鼎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获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45年-1946年,汪家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研究助理。1946年-1952年,汪家鼎先后任西南联大化工系专任讲师、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南开大学化工系副教授、教授。1952年,汪家鼎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兼副系主任。同年,汪家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汪家鼎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汪家鼎任清华大学教授,筹建核化工专业,历任工程物理系副系主任、工程化学系副系主任、系主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现化学工程系)系主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58年,汪家鼎首先提出并参与领导“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与设备”项目的实施,研究成果为国家做出放弃“沉淀法”、采用“萃取法”的重大决策提供了技术基础。1966年,汪家鼎带领师生成功完成了热实验全流程的验证,提取到了一定数量的钚。1980年,汪家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汪家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8年,汪家鼎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1991年-1997年,汪家鼎任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汪家鼎当选为国际溶剂萃取会议(常设)委员。同年,汪家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汪家鼎被授予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称号,获“金牛奖”。1997年,汪家鼎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著有《化学工程手册》《溶剂萃取手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