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11日—),地热、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吴江人。妻子熊亮萍。1956年,汪集旸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1956年-1958年,汪集旸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8年-1962年,汪集旸就读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62年,汪集旸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9年改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1981年,汪集旸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访问教授及美国地质调查所高级客座研究员。1981年-1995年,汪集旸任国际热流委员会(IHFC)委员。1989年-2001年,汪集旸任国际地热协会(1GA)主席团成员。1995年,汪集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汪集旸当选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2001年,汪集旸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3年,汪集旸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2006年,汪集旸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年,汪集旸获刘光文科技成就奖。著有《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神奇的地热》《地热利用技术》等。

汪集旸, (1935年10月11日—),地热、水文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吴江人。妻子熊亮萍。1956年,汪集旸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系。1956年-1958年,汪集旸在北京地质学院任教。1958年-1962年,汪集旸就读于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1962年,汪集旸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9年改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1981年,汪集旸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访问教授及美国地质调查所高级客座研究员。1981年-1995年,汪集旸任国际热流委员会(IHFC)委员。1989年-2001年,汪集旸任国际地热协会(1GA)主席团成员。1995年,汪集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汪集旸当选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2001年,汪集旸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3年,汪集旸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2006年,汪集旸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年,汪集旸获刘光文科技成就奖。著有《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神奇的地热》《地热利用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