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胡桢, (1897年7月12日—1989年10月13日),双姓汪胡,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水利界誉为“中国连拱坝之父”。字幹夫,号容盦,浙江嘉兴人。祖父胡云岩,父亲汪胡泳,弟弟汪胡梓,儿子汪胡熙,女儿汪胡炜。1915年,汪胡桢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今嘉兴一中前身)。1915年-1917年,汪胡桢就读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17年-1920年,汪胡桢任全国水利局技士。1920年,汪胡桢在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任教。1920年-1923年,汪胡桢就读于康奈尔大学,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3年-1924年,汪胡桢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铁路电力公司实习。1924年-1927年,汪胡桢在河海工科大学任教。1927年,汪胡桢任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副总工程师。1929年,汪胡桢任浙江省水利局副总工程师。1930年,汪胡桢任国民政府导淮委员会设计主任工程师。1932年,汪胡桢发起创办中国水利学会。1935年,汪胡桢任整理运河讨论会总工程师。1947年,汪胡桢任钱塘江海塘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1949年,汪胡桢任浙江大学土木系教授。同年,汪胡桢任淮河水利工程总局副局长。1950年,汪胡桢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1951年-1954年,汪胡桢任佛子岭水库工程总指挥。1954年,汪胡桢主持兴建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连拱坝-梅山水库(坝高88米)。1955年,汪胡桢当选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学部委员)。同年,汪胡桢任水利部北京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1956年,汪胡桢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总工程师。1958年,汪胡桢任三门峡水利枢纽截流指挥部总指挥之一。1960年-1978年,汪胡桢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院长。1979年,汪胡桢任水利部顾问。著有《中国工程师手册》《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地下洞室的结构计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