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12月8日—2001年1月20日),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行唐余底村人。1920年,王之玺毕业于行唐县立第一小学。1924年,王之玺毕业于保定第六中学。1931年,王之玺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冶矿工程系。1931年-1931年,王之玺在东北矿务局复州湾煤矿工作。1931年-1932年,王之玺在东北矿务局工作。1932年-1934年,王之玺在汉口六河沟炼铁厂工作。1934年-1936年,王之玺就读于英国设菲尔德大学。1936年,王之玺任上海新和兴钢铁公司副厂长。1937年,王之玺在南京中央政府资源委员会任矿冶专门委员,参与筹建中央钢铁厂的工作。1938年,王之玺参与解决汉阳铁厂和大冶铁厂有关设备拟拆迁到四川重建的技术问题、大渡口钢铁厂建厂规划的制定与炼钢厂的设计工作。同年,王之玺勘察云南省煤铁资源,参加云南钢铁厂的筹建工作。1945年,王之玺任鞍山钢铁公司协理。1946年,王之玺任资源委员会钢铁组副组长。1947年,王之玺任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协理。1948年,王之玺参与鞍钢恢复生产工作。1949年,王之玺被授予一等功臣称号。同年,王之玺被选为东北人民政府候补委员。同年,王之玺任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副处长。1950年,王之玺任重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1951年,王之玺组织创建中国钢铁产品技术标准。1952年,王之玺任北京中央重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副司长。同年,王之玺组织制定第一套全国统一的钢铁冶炼基本操作规程和技术检查制度。1955年,王之玺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1967年,王之玺先后任冶金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钢铁司副司长、科技办公室副主任。1964年,王之玺提出配矿实验与原矿相结合的三步试验计划。1984年,王之玺任冶金工业部咨询委员会委员。1986年,王之玺被中国金属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王之玺, (1906年12月8日—2001年1月20日),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行唐余底村人。1920年,王之玺毕业于行唐县立第一小学。1924年,王之玺毕业于保定第六中学。1931年,王之玺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冶矿工程系。1931年-1931年,王之玺在东北矿务局复州湾煤矿工作。1931年-1932年,王之玺在东北矿务局工作。1932年-1934年,王之玺在汉口六河沟炼铁厂工作。1934年-1936年,王之玺就读于英国设菲尔德大学。1936年,王之玺任上海新和兴钢铁公司副厂长。1937年,王之玺在南京中央政府资源委员会任矿冶专门委员,参与筹建中央钢铁厂的工作。1938年,王之玺参与解决汉阳铁厂和大冶铁厂有关设备拟拆迁到四川重建的技术问题、大渡口钢铁厂建厂规划的制定与炼钢厂的设计工作。同年,王之玺勘察云南省煤铁资源,参加云南钢铁厂的筹建工作。1945年,王之玺任鞍山钢铁公司协理。1946年,王之玺任资源委员会钢铁组副组长。1947年,王之玺任资源委员会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协理。1948年,王之玺参与鞍钢恢复生产工作。1949年,王之玺被授予一等功臣称号。同年,王之玺被选为东北人民政府候补委员。同年,王之玺任东北工业部计划处副处长。1950年,王之玺任重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1951年,王之玺组织创建中国钢铁产品技术标准。1952年,王之玺任北京中央重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副司长。同年,王之玺组织制定第一套全国统一的钢铁冶炼基本操作规程和技术检查制度。1955年,王之玺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1967年,王之玺先后任冶金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钢铁司副司长、科技办公室副主任。1964年,王之玺提出配矿实验与原矿相结合的三步试验计划。1984年,王之玺任冶金工业部咨询委员会委员。1986年,王之玺被中国金属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