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8月3日—2000年12月24日),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西昔阳东寨村人。父亲王贵祥,母亲田氏,妻子周宏达,女儿王宪。1926年-1932年,王志均就读于山西铭贤中学。1932年-1936年,王志均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6年,王志均在清华大学任生理学助教。1936年-1939年,王志均在北平协和医学院进修生理学。1939年,王志均在昆明中心医学院任教。1941年-1946年,王志均任国立贵阳医学院生理学副教授、教授。1946年-1950年,王志均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50年,王志均在北京大学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任副教授。1951年,王志均博士论文“移植胰脏狗的小肠释放的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生理学测定”发表于《美国生理学杂志》,第一次详细阐明了各种食物在小肠中刺激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情况。1953年,王志均被国务院批准授于终身教授职称。1956年,王志均加入九三学社。1964年,王志均在《科学通报》发表论文“消化器官活动对代谢的影响——十二年工作总结”,较全面地阐明了胰岛素的神经反射性调节和迷走胰岛素系统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进食活动中对糖代谢调节的颉颃作用。1960年代,王志均设计出一种“胃肠四通瘘”技术,来代替常用的“巴氏小胃”技术,进而证实了“迷走-胃泌素机制在胃液分泌神经反射期中的重要性”。1980年,王志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王志均被聘为博士研究年导师。1983年,王志均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王志均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进步奖。1987年,王志均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进步奖、北京医科大学授予的“伯乐奖”。1990年,王志均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王志均被授予国家教委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1993年,王志均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进步奖。著有《生命科学今昔谈》等。

王志均, (1910年8月3日—2000年12月24日),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西昔阳东寨村人。父亲王贵祥,母亲田氏,妻子周宏达,女儿王宪。1926年-1932年,王志均就读于山西铭贤中学。1932年-1936年,王志均就读于清华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6年,王志均在清华大学任生理学助教。1936年-1939年,王志均在北平协和医学院进修生理学。1939年,王志均在昆明中心医学院任教。1941年-1946年,王志均任国立贵阳医学院生理学副教授、教授。1946年-1950年,王志均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50年,王志均在北京大学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任副教授。1951年,王志均博士论文“移植胰脏狗的小肠释放的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生理学测定”发表于《美国生理学杂志》,第一次详细阐明了各种食物在小肠中刺激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的情况。1953年,王志均被国务院批准授于终身教授职称。1956年,王志均加入九三学社。1964年,王志均在《科学通报》发表论文“消化器官活动对代谢的影响——十二年工作总结”,较全面地阐明了胰岛素的神经反射性调节和迷走胰岛素系统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在进食活动中对糖代谢调节的颉颃作用。1960年代,王志均设计出一种“胃肠四通瘘”技术,来代替常用的“巴氏小胃”技术,进而证实了“迷走-胃泌素机制在胃液分泌神经反射期中的重要性”。1980年,王志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王志均被聘为博士研究年导师。1983年,王志均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王志均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进步奖。1987年,王志均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进步奖、北京医科大学授予的“伯乐奖”。1990年,王志均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王志均被授予国家教委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1993年,王志均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进步奖。著有《生命科学今昔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