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曰伦, (1903年1月23日—1981年7月20日),前寒武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字叔五,山东泰安夏张镇赵庄人。1916年-1920年,王曰伦就读于山东省立第三中学。1923年-1927年,王曰伦就读于山西大学工程学院采矿科。1927年,王曰伦任瑞华地质调查研究会技术员。1929年-1930年,王曰伦在丁文江工作的基础上,在云南曲靖马龙一带,测制了8条下寒武统剖面,对地层做了进一步划分,逐层系统地采集了化石,从而明确地肯定该地区下寒武统与志留系马龙统两者之间缺失中寒武统及奥陶系,为两者间不整合提供了有力佐证,为我国早寒武世地层厘定了初步的生物地层顺序。1930年-1934年,王曰伦任北平地质调查所调查员。1931年,王曰伦在滇东地区对昆阳磷矿区地质进行了详细调查,从而提出以此石英砂岩层底部角砾状石英砂岩作为寒武系底部界线。1935年-1937年,王曰伦在贵阳地质处工作。1937年,王曰伦发现了黔东震旦纪冰碛层。1938年-1941年,王曰伦任经济部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主任。1942年,王曰伦任甘肃地质矿产调查队队长。1943年-1949年,王曰伦任中央地质调查所西北分所所长。1949年-1951年,王曰伦任兰州地质调查所所长、甘肃省企业厅地质师。1951年,王曰伦与贾兰坡在北京周口店地区,论证了周口店地区发生过更新世冰川作用,发现北京猿人是一个间冰期产物,山顶洞人是另一个间冰期产物。1951年-1955年,王曰伦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北京地质调查所、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地质部普查委员会工程师以及221勘探队副队长。1956年,王曰伦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963年,王曰伦任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矿床室副主任、前寒武纪地质及变质岩研究室副主任。1958年,王曰伦在大石门石英砂岩的夹层中发现了莱德利基虫化石,证实大石门石英砂岩同于下寒武系底部碎屑岩系。同年,王曰伦率领中国地质科学院秦岭前寒武纪地质专题研究队,对秦岭东段的寒武纪地层进行了系统调查,对地层层序重新做了厘定。1961年,王曰伦同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的同事对太行山地区进行了综合地质考察,初步建立了黄壁庄地区,井陉地区,元氏、赞皇、高邑、临城、邯郸一带的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地层系统,将太行山东麓第四纪初步划分为冯村冰期、黄壁庄冰期、赞皇冰期和北冶冰期四个冰期与间冰期。1963年,王曰伦在景儿峪村北的府君山砾岩中发现了大古油栉虫化石。1964年-1981年,王曰伦任地质矿产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 原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 ) 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1979年, 王曰伦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王曰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王曰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著有《中国海相火山—沉积成矿理论及相关地质问题》《对中国寒武纪以前古老沉积岩划分的意见》《全国震旦系对比线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