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应睐, (1907年11月13日—2001年5月5日),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金门人。1911年-1925年,王应睐就读于鼓浪屿英华书院。1925年-1926年,王应睐就读于福建协和大学。1926年-1929年,王应睐就读于金陵大学。1929年-1931年,王应睐在金陵大学任助教。1931年-1933年,王应睐因患肺结核休养。1933年,王应睐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化学研究生院,从事氯仿、甲苯对蛋白酶的作用以及豆浆与牛奶消化率的比较等研究。1936年-1938年,王应睐在金陵大学任讲师。1938年-1941年,王应睐就读于剑桥大学,获生化博士学位。1941年,王应睐在剑桥大学Dunn营养实验室工作,从事维生素研究。1943年-1945年,王应睐在剑桥大学Molteno研究所工作。1945年-1948年,王应睐在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任生化教授。1948年,王应睐在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任研究员。1950年,王应睐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3年,王应睐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王应睐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8年,王应睐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1984年,王应睐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63年,王应睐担任人工合成胰岛素协作组组长,组织协调与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的合作。1965年,王应睐领导中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合成牛胰岛素。1978年-1983年,王应睐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和上海科学院院长。1981年,王应睐当选为比利时皇家科学文学与美术院外籍院士。同年,王应睐组织领导完成了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1984年,王应睐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86年,王应睐获匈牙利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1988年,王应睐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王应睐获美国迈阿密生物技术冬季讨论会授予的特殊成就奖。1996年,王应睐获何梁何利基金会授予的杰出成就奖。2023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将编号为355704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王应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