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10月14日—2019年2月22日),女,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名王业菱,安徽六安人,生于安徽安庆。父亲王厚斋,姐姐王业莲,丈夫林醒山,儿子林琪。1945年-1949年,王业宁就读于中央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士学位。1949年-1950年,王业宁在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任助教。1950年,王业宁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78年)、教授。1953年,王业宁在沈阳金属研究所进修。1957年,王业宁在一次铁锰合金实验中测量到内耗曲线上共出现了三个内耗峰,经过反复试验分析,初步断定两个内耗峰是马氏体相变过程引起的。1959年,王业宁用自己改进的“葛氏摆”测量两种铁锰合金和一种铜铝合金的内耗。1963年,王业宁主持建立压电组合振子内耗仪,扩大了测量内耗的频率范围。1964年,王业宁在“固体相变及缺陷有关的内耗”研究中研制的“三级组合振子内耗仪”,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与国家科委颁发的工业新产品奖三等奖。1974年,王业宁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声光调Q—YAG激光器。1978年,王业宁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王业宁任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生导师。1981年,王业宁创建了在测量内耗的同时,能实施观察界面变化的装置。1982年,王业宁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年,王业宁将内耗方面的研究用于高温超导体领域。1989年,王业宁将耦合驰豫理论,原用于高分子与非晶材料应用到合金的领域无序区,发现由于位错与点缺陷气团相互作用引起的内耗如冷加工峰(S—K峰)与沉淀峰,并合理地解释了该峰反常大的激活能的起因。1990年,王业宁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1年,王业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同年,王业宁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93年,王业宁被授予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称号、江苏省十佳女科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4年,王业宁获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金牛奖。1997年,王业宁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王业宁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王业宁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王业宁被授予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05年,王业宁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著有《金属物理》《晶体缺陷和金属强度》等。

王业宁, (1926年10月14日—2019年2月22日),女,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名王业菱,安徽六安人,生于安徽安庆。父亲王厚斋,姐姐王业莲,丈夫林醒山,儿子林琪。1945年-1949年,王业宁就读于中央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士学位。1949年-1950年,王业宁在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任助教。1950年,王业宁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78年)、教授。1953年,王业宁在沈阳金属研究所进修。1957年,王业宁在一次铁锰合金实验中测量到内耗曲线上共出现了三个内耗峰,经过反复试验分析,初步断定两个内耗峰是马氏体相变过程引起的。1959年,王业宁用自己改进的“葛氏摆”测量两种铁锰合金和一种铜铝合金的内耗。1963年,王业宁主持建立压电组合振子内耗仪,扩大了测量内耗的频率范围。1964年,王业宁在“固体相变及缺陷有关的内耗”研究中研制的“三级组合振子内耗仪”,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与国家科委颁发的工业新产品奖三等奖。1974年,王业宁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声光调Q—YAG激光器。1978年,王业宁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王业宁任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生导师。1981年,王业宁创建了在测量内耗的同时,能实施观察界面变化的装置。1982年,王业宁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年,王业宁将内耗方面的研究用于高温超导体领域。1989年,王业宁将耦合驰豫理论,原用于高分子与非晶材料应用到合金的领域无序区,发现由于位错与点缺陷气团相互作用引起的内耗如冷加工峰(S—K峰)与沉淀峰,并合理地解释了该峰反常大的激活能的起因。1990年,王业宁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1年,王业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同年,王业宁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93年,王业宁被授予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称号、江苏省十佳女科技教育工作者称号。1994年,王业宁获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个人金牛奖。1997年,王业宁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王业宁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王业宁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王业宁被授予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称号。2005年,王业宁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著有《金属物理》《晶体缺陷和金属强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