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1月15日—2021年1月28日),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人。父亲王葆濂,母亲高树义。1936年-1943年,王绶琯就读于马尾海军学校。1946年-1949年,王绶琯在英国皇家格林尼治海军学院深造。1949年-1950年,王绶琯在格林尼治天文台工作。1950年-1952年,王绶琯在伦敦大学天文台任助理天文学家。1953年,王绶琯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1955年,王绶琯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承担“提高时间信号精确度”的任务。1958年,王绶琯在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前身),筹建并展开射电望远镜研究。1962年,王绶琯开始在沙河站举办“射电天文学讲习班”。1978年,王绶琯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0年,王绶琯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王绶琯任北京天文台台长。1981年-1993年,王绶琯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1984年,王绶琯等完成了密云米波综合孔径的建设。1985年,王绶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3年,国际永久编号为317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绶琯星”。1994年-1996年,王绶琯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1996年,王绶琯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王绶琯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同年,王绶琯倡议并联合钱学森、周光召等60多位中科院院士、科技专家,发起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2019年,王绶琯当选为2018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2021年,王绶琯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著有《等离激元坍塌动力学 宇宙小尺度过程》等。

王绶琯, (1923年1月15日—2021年1月28日),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福州人。父亲王葆濂,母亲高树义。1936年-1943年,王绶琯就读于马尾海军学校。1946年-1949年,王绶琯在英国皇家格林尼治海军学院深造。1949年-1950年,王绶琯在格林尼治天文台工作。1950年-1952年,王绶琯在伦敦大学天文台任助理天文学家。1953年,王绶琯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1955年,王绶琯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承担“提高时间信号精确度”的任务。1958年,王绶琯在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前身),筹建并展开射电望远镜研究。1962年,王绶琯开始在沙河站举办“射电天文学讲习班”。1978年,王绶琯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0年,王绶琯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同年,王绶琯任北京天文台台长。1981年-1993年,王绶琯任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副主任。1984年,王绶琯等完成了密云米波综合孔径的建设。1985年,王绶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993年,国际永久编号为3171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绶琯星”。1994年-1996年,王绶琯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1996年,王绶琯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王绶琯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同年,王绶琯倡议并联合钱学森、周光召等60多位中科院院士、科技专家,发起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2019年,王绶琯当选为2018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2021年,王绶琯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著有《等离激元坍塌动力学 宇宙小尺度过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