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真, (1916年3月7日—2016年5月27日),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福建福州人,生于日本千叶县。祖父王仁堪,父亲王孝缃,母亲林剑言,妻子黄景泉、周前。1933年-1934年,王世真就读于燕京大学化学系。1934年-1938年,王世真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38年-1946年,王世真在贵阳医学院任教。抗日战争时期,王世真在中国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抗疟新药扑疟母星和抗肺结核的特效药“雷米封”。1946年,王世真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药理学。1948年,王世真获美国依阿华大学化学硕士学位。1949年,王世真在美国衣阿华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1951年,王世真在美国衣阿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51年,王世真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1956年,王世真晋升教授。同年,王世真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应用训练班。1959年,王世真参加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1968年,王世真被下放到江西干校劳动。1980年,王世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王世真获中核医学学会授予的核医学优异成就奖金牌。1998年,王世真领衔19名院士,呼吁并最终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PET中心。2005年,王世真获中华医学会授予的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终身成就奖。著有《分子核医学》《核医学与核生物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核医学》《核医学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