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坦君, (1934年8月15日—2022年12月25日),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破解衰老密码的人”,长期从事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浙江慈溪人。妻子张宗玉。1954年-1959年,童坦君就读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59年-1964年,童坦君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64年-1978年,童坦君到北京医学院,任生化教研室助教。1978年-1981年,童坦君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访问学者、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做博士后研究。1978年-1985年,童坦君任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讲师。1982年-1988年,童坦君任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副主任。1985年-1988年,童坦君任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副教授。1986年-1988年,童坦君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纽约大学等地作研究访问。1988年,童坦君任北京医学院教授。1988年-2000年,童坦君任北医生化系副主任。1995年-1998年,童坦君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兼职教授。2000年,童坦君任北大医学部生化系教授、衰老分子机理研究室主任。2002年,童坦君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2004年,童坦君任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童坦君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童坦君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0年,童坦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童坦君获北京市师德榜样。著有《医学老年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