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胚胎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字蔚荪,浙江鄞县东乡童家岙(今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村)人。妻子叶毓芬。1918年,童第周就读于宁波师范。1923年-1927年,童第周就读于私立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1927年-1930年,童第周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助教。1930年-1934年,童第周就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1938年,童第周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学系教授。1935年,童第周在青岛海滨意外发现文昌鱼。1938年-1941年,童第周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1941年-1943年,童第周任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1943年-1946年,童第周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1946年,童第周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兼动物学系主任。1948年,童第周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1949年,童第周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研究员,兼任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员。1950年,童第周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童第周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童第周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童第周兼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6年,童第周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1957年,童第周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58年开始,童第周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文昌鱼的研究成果。1959年,童第周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1960年,童第周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童第周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1977年,童第周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78年,童第周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年,童第周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童第周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鱼类细胞核的移植》《中华蟾蜍内胚层细胞核的移植》《文昌与卵子8细胞和16细胞时期动物性板球和植物性半球细胞配合的研究》等。

童第周, (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胚胎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字蔚荪,浙江鄞县东乡童家岙(今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村)人。妻子叶毓芬。1918年,童第周就读于宁波师范。1923年-1927年,童第周就读于私立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1927年-1930年,童第周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助教。1930年-1934年,童第周就读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1938年,童第周任国立山东大学生物学系教授。1935年,童第周在青岛海滨意外发现文昌鱼。1938年-1941年,童第周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1941年-1943年,童第周任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1943年-1946年,童第周任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1946年,童第周任国立山东大学教授兼动物学系主任。1948年,童第周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1949年,童第周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研究员,兼任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员。1950年,童第周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童第周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童第周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童第周兼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6年,童第周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1957年,童第周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58年开始,童第周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文昌鱼的研究成果。1959年,童第周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1960年,童第周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童第周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1977年,童第周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78年,童第周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年,童第周被授予全国科学技术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童第周加入中国共产党。著有《鱼类细胞核的移植》《中华蟾蜍内胚层细胞核的移植》《文昌与卵子8细胞和16细胞时期动物性板球和植物性半球细胞配合的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