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9月24日—2008年7月21日),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笔名桃蹊,湖南长沙人。祖父唐成之,父亲唐子诚,养母朱纯轩。1940年-1944年,唐稚松先后就读于湖南长沙明德中学初中部、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1945年-1946年,唐稚松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念书。1946年-1950年,唐稚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0年-1952年,唐稚松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专业为数理逻辑。1952年-1956年,唐稚松任中国人民大学数学教研室讲师。1956年,唐稚松调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逻辑室助理研究员。1962年-1980年,唐稚松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65年,唐稚松在《数学学报》发表了一篇关于计算机指令系统性质的论文,提出转移指令可用循环替代。1978年,唐稚松在IFIP(国际信息处理协会)专家组会议上,介绍了XYZ系统的概念及设计思想。1979年-1982年,唐稚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等著名研究机构作学术访问。1980年,唐稚松升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并成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第一位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导师,指导了中国第一位计算机博士生冯玉琳。1983年,唐稚松在IFIP巴黎大会上,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时序逻辑语言XYZ/E。1985年,唐稚松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1987年,唐稚松先后前往英国巴斯大学、挪威特拉德海姆大学以及美国的ISSI公司和卡内基梅隆大学作学术访问工作。1989年,唐稚松以“XYZ系统的理论与设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1年,唐稚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唐稚松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著有《时序逻辑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等。

唐稚松, (1925年9月24日—2008年7月21日),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笔名桃蹊,湖南长沙人。祖父唐成之,父亲唐子诚,养母朱纯轩。1940年-1944年,唐稚松先后就读于湖南长沙明德中学初中部、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1945年-1946年,唐稚松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念书。1946年-1950年,唐稚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0年-1952年,唐稚松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专业为数理逻辑。1952年-1956年,唐稚松任中国人民大学数学教研室讲师。1956年,唐稚松调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逻辑室助理研究员。1962年-1980年,唐稚松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65年,唐稚松在《数学学报》发表了一篇关于计算机指令系统性质的论文,提出转移指令可用循环替代。1978年,唐稚松在IFIP(国际信息处理协会)专家组会议上,介绍了XYZ系统的概念及设计思想。1979年-1982年,唐稚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等著名研究机构作学术访问。1980年,唐稚松升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并成为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第一位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导师,指导了中国第一位计算机博士生冯玉琳。1983年,唐稚松在IFIP巴黎大会上,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执行时序逻辑语言XYZ/E。1985年,唐稚松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1987年,唐稚松先后前往英国巴斯大学、挪威特拉德海姆大学以及美国的ISSI公司和卡内基梅隆大学作学术访问工作。1989年,唐稚松以“XYZ系统的理论与设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91年,唐稚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6年,唐稚松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著有《时序逻辑程序设计与软件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