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铸, (1895年10月1日—1979年1月6日),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领域的主要奠基人。字铁仙,江苏高邮人。妻子杨慧芳,儿子孙超。1914年-1916年,孙云铸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预科。1916年-1917年,孙云铸就读于北洋大学采矿专业。1917年-1920年,孙云铸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20年,孙云铸在北京大学任助教,兼职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古生物研究室的科研工作。1926年,孙云铸作为中国代表,出席了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14届国际地质大会。1926年-1927年,孙云铸就读于德国哈勒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1927年,孙云铸任北京大学古生物学教授。1931年,孙云铸在“中国的含笔石地层”的论文中,系统准确地描述了中国下古生界的含笔石地层的上下顺序和横向分布与对比。1935年-1936年,孙云铸在欧美考察。1936年-1937年,孙云铸任广州中山大学访问教授。1938年,孙云铸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任。1946年,孙云铸任北京大学地质系主任。1948年,孙云铸和李四光先生一起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并当选为国际古生物学会副会长。同年,孙云铸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年,孙云铸加入九三学社。同年,孙云铸兼任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52年,孙云铸任地质部教育司司长。1955年,孙云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质学部委员。同年,孙云铸兼任地质部矿产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孙云铸担任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著有《中国北方寒武纪动物化石》《中国奥陶纪与志留纪的笔石》《湖南上泥盆纪珊瑚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