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25日—),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五味子科、红豆杉科等科属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研究。云南保山人。1958年-1962年,孙汉董就读于云南大学化学系。1962年-1983年,孙汉董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76年,孙汉董率先发现并阐明冬凌草活性成分冬凌草甲素、乙素的结构。1980年-1982年,孙汉董在日本徳岛大学药学部进修。1983年-1989年,孙汉董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87年,孙汉董获云南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88年,孙汉董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博士学位。1989年,孙汉董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1994年,孙汉董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1995年,孙汉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孙汉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孙汉董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先进工作者。2003年,孙汉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孙汉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孙汉董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08年,孙汉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2年,孙汉董受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的“院士顾问”。著有《香茶菜属植物二萜化合物》《 二萜化学》等。

孙汉董, (1939年11月25日—),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五味子科、红豆杉科等科属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研究。云南保山人。1958年-1962年,孙汉董就读于云南大学化学系。1962年-1983年,孙汉董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76年,孙汉董率先发现并阐明冬凌草活性成分冬凌草甲素、乙素的结构。1980年-1982年,孙汉董在日本徳岛大学药学部进修。1983年-1989年,孙汉董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任副研究员。1987年,孙汉董获云南省首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称号。1988年,孙汉董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博士学位。1989年,孙汉董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90年-1994年,孙汉董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1995年,孙汉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孙汉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孙汉董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云南省先进工作者。2003年,孙汉董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孙汉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6年,孙汉董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08年,孙汉董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2年,孙汉董受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的“院士顾问”。著有《香茶菜属植物二萜化合物》《 二萜化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