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4月11日,出生于北京南横街寓所,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法家。父亲沈宗涵,弟弟沈曾桐。妻子李逸静,儿子沈慈护。 1860年,英军入侵天津,与母亲避居昌平。1861年,跟随俞功懋,在南横街家中学读《礼记》及唐诗。1862年,跟随杭州仁和县人高伟曾学习诗词,行开笔礼。1870年,以太学生参加顺天府试,落第。1873年,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二名。1874年,参加会试不第,与远房兄弟沈宝璋(字达夫)同租贡院附近民房,研究学问。1875年,开始研究边疆地理学。1878年,带着母亲虞氏举家迁往潘家河沿。1880年,中会试第二十四名,同年,中殿试第三甲第九十七名,同年冬,回归嘉兴故乡。1887年,考订元代《经世大典·西北地理图》。1889年,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俄国股章京。1891年,迁刑部员外郎。1892年春,出任江苏司郎中。1896年,俄国意图谋取黑龙江渔业航务,主管对俄罗斯外交事务的沈曾植义正言辞怒斥俄大使。1897年,京察一等,同年,因法国公使施阿兰不守礼制,从中门退出,沈曾植代理总署拟稿宣斥施阿兰无礼,同年,以丁母忧离开总理衙门。1898年,主持两湖书院,同年,离武昌赴湖南,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聘,主讲校经书院。1900年,义和团起事,沈曾植携家眷停滞上海。1901年,担任南洋公学监督。1902年,辞南洋公学职回京刑部,同年十二月,调任外务部合和会司员外郎。1903年2月18日,被授予江西广信府知府。1906年四月,任安徽提学使,赴日本考察,同年,回到安徽后,创办存古学堂,同年十二月,任安徽布政使。1908年2月16日,补授安徽提学使,兼署安徽布政使,同年,担任安徽巡抚,同年,平定革命党人熊成基的起义。1909年四月,被聘为礼学馆顾问。1910年,辞去安徽巡抚,返回嘉兴。1911年7月7日,移居上海戈登路三十三号。1915年,担任《浙江省志》总编纂。1917年,张勋复辟,沈曾植被授予学部尚书,复辟失败后,返回上海。1922年11月21日,去世,葬于葬于祖茔侧南门外王店榨篰村。著有《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笺注》《海日楼诗集》《海日楼文集》《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等。

沈曾植, 1850年4月11日,出生于北京南横街寓所,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书法家。父亲沈宗涵,弟弟沈曾桐。妻子李逸静,儿子沈慈护。 1860年,英军入侵天津,与母亲避居昌平。1861年,跟随俞功懋,在南横街家中学读《礼记》及唐诗。1862年,跟随杭州仁和县人高伟曾学习诗词,行开笔礼。1870年,以太学生参加顺天府试,落第。1873年,参加乡试中第二十二名。1874年,参加会试不第,与远房兄弟沈宝璋(字达夫)同租贡院附近民房,研究学问。1875年,开始研究边疆地理学。1878年,带着母亲虞氏举家迁往潘家河沿。1880年,中会试第二十四名,同年,中殿试第三甲第九十七名,同年冬,回归嘉兴故乡。1887年,考订元代《经世大典·西北地理图》。1889年,出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俄国股章京。1891年,迁刑部员外郎。1892年春,出任江苏司郎中。1896年,俄国意图谋取黑龙江渔业航务,主管对俄罗斯外交事务的沈曾植义正言辞怒斥俄大使。1897年,京察一等,同年,因法国公使施阿兰不守礼制,从中门退出,沈曾植代理总署拟稿宣斥施阿兰无礼,同年,以丁母忧离开总理衙门。1898年,主持两湖书院,同年,离武昌赴湖南,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聘,主讲校经书院。1900年,义和团起事,沈曾植携家眷停滞上海。1901年,担任南洋公学监督。1902年,辞南洋公学职回京刑部,同年十二月,调任外务部合和会司员外郎。1903年2月18日,被授予江西广信府知府。1906年四月,任安徽提学使,赴日本考察,同年,回到安徽后,创办存古学堂,同年十二月,任安徽布政使。1908年2月16日,补授安徽提学使,兼署安徽布政使,同年,担任安徽巡抚,同年,平定革命党人熊成基的起义。1909年四月,被聘为礼学馆顾问。1910年,辞去安徽巡抚,返回嘉兴。1911年7月7日,移居上海戈登路三十三号。1915年,担任《浙江省志》总编纂。1917年,张勋复辟,沈曾植被授予学部尚书,复辟失败后,返回上海。1922年11月21日,去世,葬于葬于祖茔侧南门外王店榨篰村。著有《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笺注》《海日楼诗集》《海日楼文集》《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