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2月2日—),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能量转化功能与膜结构的关系,光合机构的运转及其调控研究。浙江杭州人。父亲朱金荪,母亲沈雪吟。1942年-1947年,沈允钢在省立杭州中学、私立安定中学和省立杭州高级中学读完初、高中。1947年-1951年,沈允钢就读于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1951年-1953年,沈允钢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研究实习员。1954年,沈允钢在殷宏章指导下开始探讨稻麦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及分解酶活力变化与生理过程的联系。1956年,沈允钢开始研究水稻开花后干物质的累积和运转的规律。1960年,沈允钢晋升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1961年,沈允钢首先发现光合磷酸化过程中“高能中间态”的存在。1965年-1982年,沈允钢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室主任。1979年,沈允钢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80年,沈允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2年,沈允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3年-1991年,沈允钢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1985年-1991年,沈允钢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热带亚热带草地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和光合作用项目的中国区域中心负责人。2001年,沈允钢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著有《动态光合作用》《二十一世纪的绿色植物产业展望》等。

沈允钢, (1927年12月2日—),植物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能量转化功能与膜结构的关系,光合机构的运转及其调控研究。浙江杭州人。父亲朱金荪,母亲沈雪吟。1942年-1947年,沈允钢在省立杭州中学、私立安定中学和省立杭州高级中学读完初、高中。1947年-1951年,沈允钢就读于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1951年-1953年,沈允钢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研究室研究实习员。1954年,沈允钢在殷宏章指导下开始探讨稻麦籽粒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及分解酶活力变化与生理过程的联系。1956年,沈允钢开始研究水稻开花后干物质的累积和运转的规律。1960年,沈允钢晋升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1961年,沈允钢首先发现光合磷酸化过程中“高能中间态”的存在。1965年-1982年,沈允钢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光合作用研究室主任。1979年,沈允钢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1980年,沈允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2年,沈允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3年-1991年,沈允钢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1985年-1991年,沈允钢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热带亚热带草地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力和光合作用项目的中国区域中心负责人。2001年,沈允钢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著有《动态光合作用》《二十一世纪的绿色植物产业展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