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蕴珊, (1933年6月1日—2015年11月22日),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莱州(原掖县)人,出生于辽宁沈阳。父亲秦育夫,妻子陈丽蓉。1948年,秦蕴珊就读于北平私立育英中学。1949年,秦蕴珊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1956年,秦蕴珊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1956年,秦蕴珊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秦蕴珊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56年-1958年,秦蕴珊和同事们一起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地质实验室与资料库。1958年-1960年,我国开展全国海洋普查,秦蕴珊任海洋地质、地貌组组长。1960年,秦蕴珊被派去前苏联的海洋研究所进修,在北京外语学院学习俄语,行程因中苏关系恶化而取消。同年,秦蕴珊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66年,秦蕴珊带队在渤海,完成了“海-Ⅰ”井和“海-Ⅱ”井的工程地质钻探工作。1978年,秦蕴珊参加了我国正式派出的第一个中国海洋科学代表团,赴美访问。1980年,秦蕴珊参加中美之间第一个大型海洋科学的合作项目“长江口及其邻区沉积动力学调查”。1983年,秦蕴珊作为中方的首席科学家与美国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联合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南黄海海洋沉积动力学”合作调查研究。1984年,秦蕴珊以副研究员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88年,秦蕴珊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4年,秦蕴珊被韩国仁荷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95年,秦蕴珊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2002年,秦蕴珊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著有《渤海地质》《东海地质》《黄海地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