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原名彭梦熊,湖北麻城王岗乡蔡家田垸人,生于吉林长春。父亲彭树棠,母亲陈思敬,妻子刘秉娴,儿子彭远征。1931年-1935年,彭桓武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1937年,彭桓武就读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37年-1938年,彭桓武在云南大学任理化系教员。1938年,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1938年-1941年,彭桓武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1943年,彭桓武在爱尔兰都柏林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1941年-1943年,彭桓武和海特勒、哈密顿合作发表了一系列综合了介子场的若干成果,对宇宙线理解进行较系统的解释,创立了名扬国际的HHP介子理论。1943年,彭桓武在爱丁堡大学,任卡耐基研究员。1945年,彭桓武获爱丁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彭桓武与玻恩共同获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噶-布里斯本奖。1945年-1947年,彭桓武任都柏林研究院助理教授。1947年-1949年,彭桓武在云南大学任教授。1948年,彭桓武当选为爱尔兰皇家学会会员。1949年-1952年,彭桓武在清华大学任教。1950年,彭桓武兼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组组长。1952年,彭桓武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52年-1955年,彭桓武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55年,彭桓武当选为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委员。1955年-1956年,彭桓武在苏联热工研究所学习反应堆设计理论。1961年,彭桓武在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改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任副所长、研究员。1964年,彭桓武以二机部九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身份赴西北核试验基地参加第一颗原子弹试验。1972年-1978年,彭桓武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长。1978年,彭桓武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2年,彭桓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彭桓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彭桓武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彭桓武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为第4879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彭桓武星”。2020年,彭桓武获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

彭桓武, (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之一。原名彭梦熊,湖北麻城王岗乡蔡家田垸人,生于吉林长春。父亲彭树棠,母亲陈思敬,妻子刘秉娴,儿子彭远征。1931年-1935年,彭桓武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1937年,彭桓武就读于清华大学研究院。1937年-1938年,彭桓武在云南大学任理化系教员。1938年,彭桓武考取中英庚款留学生。1938年-1941年,彭桓武就读于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1年-1943年,彭桓武在爱尔兰都柏林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1941年-1943年,彭桓武和海特勒、哈密顿合作发表了一系列综合了介子场的若干成果,对宇宙线理解进行较系统的解释,创立了名扬国际的HHP介子理论。1943年,彭桓武在爱丁堡大学,任卡耐基研究员。1945年,彭桓武获爱丁堡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同年,彭桓武与玻恩共同获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噶-布里斯本奖。1945年-1947年,彭桓武任都柏林研究院助理教授。1947年-1949年,彭桓武在云南大学任教授。1948年,彭桓武当选为爱尔兰皇家学会会员。1949年-1952年,彭桓武在清华大学任教。1950年,彭桓武兼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理论组组长。1952年,彭桓武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52年-1955年,彭桓武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55年,彭桓武当选为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委员。1955年-1956年,彭桓武在苏联热工研究所学习反应堆设计理论。1961年,彭桓武在二机部北京第九研究所(1964年改为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任副所长、研究员。1964年,彭桓武以二机部九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身份赴西北核试验基地参加第一颗原子弹试验。1972年-1978年,彭桓武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副所长。1978年,彭桓武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82年,彭桓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彭桓武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5年,彭桓武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999年,彭桓武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为第4879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彭桓武星”。2020年,彭桓武获中国核工业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