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2月24日—2022年4月19日),焊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瑞昌人。父亲潘凤林,姑父闵孝同,大哥潘锡圭,二哥潘际炎,二姐潘际和,小妹潘际华,妻子李世豫,孙子潘晨炜。1944年-1946年,潘际銮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系。1946年-1948年,潘际銮就读于国立清华大学机械系。1948年-1950年,潘际銮在清华大学当助教。1950年-1953年,潘际銮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53年,潘际銮第一次独立解决了鞍钢座平炉炉壳出现的长距离裂缝问题。1953年-1955年,潘际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1955年,潘际銮任清华大学焊接教研组主任。1956年,潘际銮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潘际銮与上海汽轮机厂等合作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根6MW燃汽轮机压气机焊接转子。1965年,潘际銮以“ZD-30电子束焊机”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1978年,潘际銮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1978年-1991年,潘际銮任清华大学机械系主任。1980年,潘际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潘际銮以“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QH-ARC法” 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85年,潘际銮获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86年-1995年,潘际銮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年,潘际銮任秦山核电站工程的焊接技术顾问。1991年,潘际銮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的科学技术成果奖。1993年-2002年,潘际銮任南昌大学校长。1995年,潘际銮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潘际銮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劳动模范。2000年,潘际銮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潘际銮获中国焊接学会授予的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2002年,潘际銮任南昌大学名誉校长。2005年,潘际銮任京津城际铁路焊接顾问。同年,潘际銮被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2007年,潘际銮任京津城际铁路钢轨焊接项目研究总指挥。2009年,潘际銮任大型核电低压焊接转子研制攻关的首席科学家。2012年,潘际銮任“百万千万级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鉴定委员会主任。著有《现代弧焊控制》《机械制造科学(热加工)》等。

潘际銮, (1927年12月24日—2022年4月19日),焊接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西瑞昌人。父亲潘凤林,姑父闵孝同,大哥潘锡圭,二哥潘际炎,二姐潘际和,小妹潘际华,妻子李世豫,孙子潘晨炜。1944年-1946年,潘际銮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学系。1946年-1948年,潘际銮就读于国立清华大学机械系。1948年-1950年,潘际銮在清华大学当助教。1950年-1953年,潘际銮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攻读硕士研究生。1953年,潘际銮第一次独立解决了鞍钢座平炉炉壳出现的长距离裂缝问题。1953年-1955年,潘际銮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1955年,潘际銮任清华大学焊接教研组主任。1956年,潘际銮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潘际銮与上海汽轮机厂等合作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根6MW燃汽轮机压气机焊接转子。1965年,潘际銮以“ZD-30电子束焊机”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联合授予的新产品创造二等奖。1978年,潘际銮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1978年-1991年,潘际銮任清华大学机械系主任。1980年,潘际銮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4年,潘际銮以“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QH-ARC法” 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85年,潘际銮获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986年-1995年,潘际銮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1987年,潘际銮任秦山核电站工程的焊接技术顾问。1991年,潘际銮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的科学技术成果奖。1993年-2002年,潘际銮任南昌大学校长。1995年,潘际銮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1996年,潘际銮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劳动模范。2000年,潘际銮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潘际銮获中国焊接学会授予的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2002年,潘际銮任南昌大学名誉校长。2005年,潘际銮任京津城际铁路焊接顾问。同年,潘际銮被中国焊接学会和中国焊接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2007年,潘际銮任京津城际铁路钢轨焊接项目研究总指挥。2009年,潘际銮任大型核电低压焊接转子研制攻关的首席科学家。2012年,潘际銮任“百万千万级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鉴定委员会主任。著有《现代弧焊控制》《机械制造科学(热加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