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9日—2018年9月16日),物理学家,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江苏如皋人。1948年,闵乃本就读于南通唐闸敬孺中学(今南通市第二中学)。1954年,闵乃本从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毕业,在上海锅炉厂任技术员。1955年-1959年,闵乃本就读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59年,闵乃本在南京大学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64年,闵乃本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与国家科委颁发的工业新产品奖二等奖。1982年,闵乃本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2年-1984年,闵乃本在美国犹他大学物理系任访问副教授。1983年,闵乃本成功地修正了著名的“杰克逊理论”,被国际晶体生长学界誉为“近10年来晶体生长理论领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成果”,并因此获得美国“大力神”奖。1984年,闵乃本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86年,闵乃本被评为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87年,闵乃本获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闵乃本和朱永元提出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论,预言在一块准周期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里面可以出现多种波长,即多种颜色的激光。1991年,闵乃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闵乃本在香港中文大学作学术访问。1995年,闵乃本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及奖章。同年,闵乃本加入九三学社。同年,闵乃本为美国物理学会(APS)与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1997年,闵乃本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闵乃本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999年,闵乃本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基础科学奖—物理奖。2000年,闵乃本获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经典引文奖。2001年,闵乃本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闵乃本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及奖章。2005年,闵乃本以铁电薄膜及氧化物电极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闵乃本以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闵乃本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2013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国际编号为199953号小行星为“闵乃本星”。著有《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等。

闵乃本, (1935年8月9日—2018年9月16日),物理学家,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江苏如皋人。1948年,闵乃本就读于南通唐闸敬孺中学(今南通市第二中学)。1954年,闵乃本从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现上海理工大学)毕业,在上海锅炉厂任技术员。1955年-1959年,闵乃本就读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59年,闵乃本在南京大学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64年,闵乃本获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与国家科委颁发的工业新产品奖二等奖。1982年,闵乃本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2年-1984年,闵乃本在美国犹他大学物理系任访问副教授。1983年,闵乃本成功地修正了著名的“杰克逊理论”,被国际晶体生长学界誉为“近10年来晶体生长理论领域最具有突破性的成果”,并因此获得美国“大力神”奖。1984年,闵乃本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1986年,闵乃本被评为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87年,闵乃本获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闵乃本和朱永元提出多重准位相匹配理论,预言在一块准周期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里面可以出现多种波长,即多种颜色的激光。1991年,闵乃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闵乃本在香港中文大学作学术访问。1995年,闵乃本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及奖章。同年,闵乃本加入九三学社。同年,闵乃本为美国物理学会(APS)与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1997年,闵乃本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年,闵乃本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1999年,闵乃本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基础科学奖—物理奖。2000年,闵乃本获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经典引文奖。2001年,闵乃本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闵乃本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及奖章。2005年,闵乃本以铁电薄膜及氧化物电极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年,闵乃本以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年,闵乃本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技人物。2013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国际编号为199953号小行星为“闵乃本星”。著有《晶体生长的物理基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