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恩泽, (1924年2月4日—2016年3月7日),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催化剂之父”。浙江吴兴(今湖州)人,生于四川成都。父亲闵建侯,母亲吴佩苍,姐姐闵恩临、闵恩祥、闵恩瑜。妻子陆婉珍。1931年-1932年,闵恩泽就读于宜昌第十一小学。1933年-1934年,闵恩泽就读于乐山县小学。1936年-1938年,闵恩泽就读于私立南薰中学。1938年-1942年,闵恩泽就读于四川省立成都中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1942年-1942年,闵恩泽就读于成都金陵大学化工系。1942年-1943年,闵恩泽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土木系。1943年-1946年,闵恩泽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6年-1946年,闵恩泽先后在成都自来水公司做化验员、重庆大来实业公司肥皂厂实习。1946年-1946年,闵恩泽考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分配在上海第一印染厂实习,定为练习技术助理员。1947年-1948年,闵恩泽考入位于上海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一届印染技术人员培训班,毕业后分配至上海第一印染厂的漂炼车间并担任值班技术员。1948年-1951年,闵恩泽就读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闵恩泽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奖学金。1951年-1952年,闵恩泽在美国纳尔科化学公司研究部,任副化学工程师。1952年-1955年,闵恩泽在美国芝加哥纳尔科化学公司,任高级工程师。1955年,闵恩泽在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设计局工艺室研究组,任石油炼制催化剂工程师。1956年,闵恩泽任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筹建处催化剂工艺组组长。1956年-1966年,闵恩泽成功研发了铂重整催化剂、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和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生产技术,建成了兰州、长岭、抚顺、锦州等催化剂厂和车间。1958年,闵恩泽任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催化剂研究室主任。同年,闵恩泽被评为石油科学研究院“先进个人”。同年,闵恩泽发明609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混捏一浸渍法”制备新方法,在锦州石油六厂建成催化剂车间生产。1960年,闵恩泽任石油工业部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建设会战副总指挥。1961年,闵恩泽任石油工业部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建设会战副总指挥。1964年,闵恩泽任石油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裂化催化剂研究室主任。1965年,闵恩泽任石油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1970年,闵恩泽被燃料化学工业部派往抚顺参加“三氢会战”。1972年,闵恩泽任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综合研究所总工程师。1976年,闵恩泽在长岭炼油厂参加钼镍加氢催化剂技术改造会战,任副组长。1978年,闵恩泽被石油化学工业部评为“学铁人标兵”。同年,闵恩泽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评为“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同年,闵恩泽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闵恩泽被评为石油工业部劳动模范。1980年,闵恩泽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闵恩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2年,闵恩泽被评为1981年度石油工业部机关先进工作者。同年,闵恩泽任国家科委“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项目攻关组副组长。1983年-1988年,闵恩泽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同年,闵恩泽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授予的“杰出校友奖”。1985年,闵恩泽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年,闵恩泽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学位委员会主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第三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首席总工程师。同年,闵恩泽被中国石化总公司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闵恩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科学部副主任,学部主席团成员。1993年,闵恩泽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闵恩泽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同年,闵恩泽被中国石化总公司授予首届“中国石化科技奖”个人奖、被中共中央国家机关评为1993—1994年度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1995年,闵恩泽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闵恩泽主持中国科学院“绿色化学与技术”院士咨询项目。1997年,闵恩泽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1998年,闵恩泽获中日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桥口隆吉基金奖-材料科学奖。2005年,闵恩泽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6年,闵恩泽获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颁发的首届“中国催化成就奖”。2007年,闵恩泽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报,将第3099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闵恩泽星”。同年,闵恩泽获得首届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创新方法成就奖。2013年,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设立“闵恩泽能源化工奖基金”。著有《绿色化学技术》《绿色石化技术的科学与工程基础》《工业催化之路的求索》《石油化工——从案例探寻自主创新之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