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世骏, (1915年11月5日—1991年5月30日),昆虫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名马守义,又名马宜亭,山东滋阳(今兖州)人。女儿马媛、马玮。1928-1932年,马世骏就读于山东省兖州和济南中学。1933年-1937年,马世骏就读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35年,马世骏因为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被宪兵团拘留。1938年-1943年,马世骏先后在山东省和湖北省从事有关农业害虫的研究工作。1948年-1949年,马世骏就读于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获科学硕士学位。1949年,马世骏被推选为美国科学院荣誉协会正式会员并被授予金钥匙。1949年-1951年,马世骏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1952年,马世骏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1962年并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同年,马世骏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昆虫生态学实验室。同年,马世骏主动参加反细菌战专家调查团,与钟惠澜、刘崇乐等科学家一起到朝鲜和我国东北现场调查,获得了一系列美国军队悍然发动细菌战的证据。1978年,马世骏在《环境保护》上发表论文《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将科学研究拓展到经济建设领域,在国内率先指出“生态学是人类解决当代重大社会问题的科学基础之一”。同年,马世骏带头创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同年,马世骏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1980年,马世骏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2年,马世骏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年,马世骏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参加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作为中国唯一代表与挪威首相Brundtland夫人等共同起草了著名的Brundtland宣言《我们的共同未来》。1988年,马世骏以棉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著有《中国昆虫生态地理概述》《中国的农业生态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