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3月1日—2012年7月17日),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现代声学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小名‘雄才’,广东潮阳上寨村人,生于北京。父亲马有略,妻子王荣和,儿子马晓非。1930年-1936年,马大猷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36年,马大猷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1937年-1938年,马大猷就读于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1938年,马大猷提出房间简正频率分布定律。1938年-1939年,马大猷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39年-1940年,马大猷就读于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40-1946年,马大猷任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教授(1942年)。1943年,马大猷被美国声学会选为会士。1946年-1952年,马大猷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工学院院长。1949年,马大猷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工学院院长兼电机系主任。1951年,马大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1955年,马大猷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55年,马大猷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年,马大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1958年,马大猷亲自设计并领导建造了包括消声室、混响室、隔声室和水池实验室在内的大型声学实验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声学综合研究基地。1958年-1985年,马大猷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59年,马大猷任人民大会堂音质总设计师,负责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工作。1964年,马大猷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兼第九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65年,马大猷发明了耐高温、潮湿,具有高吸声系数且造价低廉的微穿孔板。1970年-1979年,马大猷在物理研究所,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声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马大猷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马大猷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1979年,马大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马大猷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学术委员副主任。1980年,马大猷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81年,马大猷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97年,马大猷获德国夫琅和费协会金质奖章及建筑物理研究所ALFA奖。1998年,马大猷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同年,马大猷当选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马大猷, (1915年3月1日—2012年7月17日),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现代声学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之一。小名‘雄才’,广东潮阳上寨村人,生于北京。父亲马有略,妻子王荣和,儿子马晓非。1930年-1936年,马大猷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36年,马大猷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1937年-1938年,马大猷就读于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UCLA)。1938年,马大猷提出房间简正频率分布定律。1938年-1939年,马大猷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硕士学位。1939年-1940年,马大猷就读于哈佛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40-1946年,马大猷任西南联合大学副教授、教授(1942年)。1943年,马大猷被美国声学会选为会士。1946年-1952年,马大猷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工学院院长。1949年,马大猷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工学院院长兼电机系主任。1951年,马大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2年-1955年,马大猷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兼教务长。1955年,马大猷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同年,马大猷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56年-1958年,马大猷亲自设计并领导建造了包括消声室、混响室、隔声室和水池实验室在内的大型声学实验室,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声学综合研究基地。1958年-1985年,马大猷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59年,马大猷任人民大会堂音质总设计师,负责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工作。1964年,马大猷在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任副所长兼第九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65年,马大猷发明了耐高温、潮湿,具有高吸声系数且造价低廉的微穿孔板。1970年-1979年,马大猷在物理研究所,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声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马大猷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马大猷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1979年,马大猷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马大猷任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所长兼学术委员副主任。1980年,马大猷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1981年,马大猷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997年,马大猷获德国夫琅和费协会金质奖章及建筑物理研究所ALFA奖。1998年,马大猷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同年,马大猷当选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