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善, (1905年9月21日—1981年5月20日),物理学家,中国晶体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字禹言,浙江湖州人。妻子王守黎。1923年-1924年,陆学善就读于浙江之江大学。1924年-1928年,陆学善就读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1928年,陆学善随吴有训到清华大学任助教。1930年-1933年,陆学善就读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1933年-1934年,陆学善在北平研究院物理学研究所任助理员。1934年-1936年,陆学善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36年,陆学善完成了Cr-Al二元系合金晶体结构的研究,创立了利用点阵常数法测定相图中固溶线的新法。1937年,陆学善任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上海)专任研究员。1941年,陆学善的论文《用背射粉末照相法精确测定点阵间隔》发表在《伦敦物理学会志》,研究了使用背射照相机在测定晶体点阵间隔时可能出现的所有系统误差,并提出了校正方法,给出了多种纯金属点阵间隔的测量结果,表明校正后的测量精确度可达五万分之一。1947年,陆学善对铀氧化物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测定了二氧化铀的结构。1947年-1949年,陆学善兼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48年,镭学研究所正式改组为原子学研究所,设于北平,其X光研究室改为结晶学研究室,仍留上海,由陆学善主持。1950年,陆学善任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所长。1951年-1955年,陆学善任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代理所长。1955年,陆学善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陆学善发表“铝、铜、镍三元合金系中t相的晶体结构变迁”论文。1967年,陆学善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学术顾问。著有《激光基质钇铝石榴石的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