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启铿, (1927年5月17日—2015年8月31日),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罗庚数学奖得主,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复变函数和数学物理。广东佛山人。父亲陆子骥,母亲梁志雅,妻子张木兰。幼年时,陆启铿因患骨髓灰质炎导致终生双腿残疾。1942年,陆启铿以同等学历考进澳门中山县联合中学。1943年-1945年,陆启铿就读于澳门中德联合中学。1946年-1950年,陆启铿就读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学系。1950年-1951年,陆启铿在中山大学任助教。1951年,陆启铿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筹备处,任实习研究员。1954年,陆启铿任助理研究员。1958年-1959年,华罗庚与陆启铿建立起了典型域上的调和函数理论。1963年,陆启铿晋升副研究员。1966年,陆启铿发表论文《关于常曲率的卡勒流形》,该成果后来被称为“陆启铿定理”。1978年,陆启铿升为研究员。1980年,陆启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1991年,陆启铿被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常务委员。 1980年-1983年,陆启铿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常务副所长。1992年,陆启铿与陈景润共同荣获首届“华罗庚数学奖”。1997年陆启铿任汕头大学特聘教授。著有《典型流形与典型域》《多复变数函数引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