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鹤绂, (1914年6月7日—1997年2月13日),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核能之父”。山东掖县人,生于辽宁沈阳。父亲卢景贵,弟弟卢鹤绅,母亲崔可言,妻子吴润辉,儿子卢永强、卢永亮。1929年-1931年,卢鹤绂就读于沈阳东北大学附属中学。1931年-1932年,卢鹤绂就读于河北省工业学院机电预科。1932年-1936年,卢鹤绂就读于燕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卢鹤绂担当纠察队员,护送游行队伍,声援古北口前线。1936年-1939年,卢鹤绂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科学硕士学位。1937年,卢鹤绂制成一台180度聚焦型质谱仪,研究热盐离子源的发射性能,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地测得锂7及锂6的天然丰度比为12.29。1939年-1941年,卢鹤绂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1941-1943年,卢鹤绂在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开展核物理与核能教研工作。1942年,卢鹤绂预言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随后提出一种估算原子弹及原子堆临界大小的简易方法,因此被国外称为"世上第一位公开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和"中国核能之父"。 1943年- 1945年,卢鹤绂在广西大学任教。1945年-1952年,卢鹤绂在浙江大学任教。1950年,卢鹤绂发表了“容变黏滞性之唯象理论”一文,提出了容变黏滞性理论,进而首次推出容变弛豫方程,并以此对经典流体动力学方程(纳威尔一斯托克斯方程)进行扩充,以容纳容变黏滞性。同年,卢鹤绂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了“关于核模型”一文,首次明确肯定核半径公式应改为R=1.23×10-13A1/3厘米。1951年,卢鹤绂提出的流体动力学弛豫压缩基本方程,被美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马卡姆等人命名为"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1952年,卢鹤绂在复旦大学任教授。1953年,卢鹤绂加入九三学社。1954年,卢鹤绂发表用费米气统计模型估算铀235核裂变发出的中子数,扩充了爱因斯坦的化学弛豫学说。1955年-1957年,卢鹤绂在北京大学任中子物理教研室主任。1956年,卢鹤绂成为一级教授。1957年,卢鹤绂任复旦大学原子核物理教研室主任,创建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任副所长兼一室主任。1977年,卢鹤绂被评为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79年,卢鹤绂在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任荣誉访问教授。1980年,卢鹤绂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卢鹤绂获纽约科学院授予年度“活跃院士”称号。1988年,卢鹤绂被中国科学院授予从事科学工作50年荣誉奖状。1995年,卢鹤绂检验了马赫理论的正确性。1998年,美国休斯顿为卢鹤绂立铜像,并创办卢鹤绂科学实验室。著有《受控热核反应》《哥本哈根学派量子论考释》《高能粒子物理学漫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