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大纲, (1904年2月8日—1991年9月14日),无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家,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先驱者,盐湖化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字纪如,江苏仪征人。父亲柳承元,姐姐柳大绶,妻子樊君珊,儿子柳怀祖。1920年,柳大纲毕业于扬州省立第八中学。1920年-1924年,柳大纲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南京高等师范改为东南大学)数理化部学习。1924年-1925年,柳大纲就读于东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25年-1927年,柳大纲在东南大学物理系任助教。1927年,柳大纲任上海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教员。1928年-1929年,柳大纲任中国科学社《科学》编辑部编译员。1929年-1949年,柳大纲在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46年-1948年,柳大纲就读于美国罗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1949年-1954年,柳大纲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52年)。1951年,柳大纲参加九三学社。1954年,柳大纲把从国产原料制备无毒新型卤磷酸钙日光灯荧光料的整套工艺及分析控制、光学性能测定方法等的全部资料和技术移交给南京灯光厂。1954年-1956年,柳大纲在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工作。1955年,柳大纲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柳大纲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1957年,柳大纲组织和领导了由地质、石油、化工、盐业、轻工及地方部门的科技人员组成的中国科学院盐湖科学调查队,进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开展了我国历史上首次为期3个月的大规模、系统、多学科的盐湖资源科学调查。 1957年-1963年,柳大纲兼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国盐湖科学调查队队长。1957年-1967年,柳大纲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代所长。1958年,柳大纲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1958年起,柳大纲等人在察尔汗湖进行小规模钾肥和氯化钾生产,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工艺流程。1959年,柳大纲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柳大纲提出三个湖建三个厂为主线的构想,即以氯化物类型的察尔汗盐湖建立年产10万吨的钾肥厂;以硫酸盐类型的柯柯盐湖建立年产250万吨的食盐厂,以含硼锂的硫酸盐类型的大柴旦湖建设一个生产硼锂的示范车间。1965年起,柳大纲先后兼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74年-1982年,柳大纲兼任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顾问。1977年-1981年,柳大纲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1981年-1991年,柳大纲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1990年,柳大纲以大柴旦盐湖调查,盐卤硼酸盐化学,从卤水中分离钾盐、提取锂盐的基础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