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1年-685年3月2日),唐朝宰相。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人。早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赤牒任命刘仁轨为息州参军。后,刘仁轨被调为陈仓县尉。折冲都尉鲁宁骄纵违法,刘仁轨用刑杖打死鲁宁,被提拔为咸阳县丞。公元640年,太宗准备到同州(今陕西渭南)围猎,刘仁轨上表劝阻。后,刘仁轨被授为新安县令,累官至给事中。公元659年,刘仁轨因处理“毕正义案”得罪中书侍郎李义府,被贬为青州(今山东青州)刺史。公元660年,唐高宗发兵征讨百济,刘仁轨奉命督海运。船队在途中遇风沉没,死伤严重。刘仁轨被免职,以白衣(平民)的身份随军。同年,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平定百济,刘仁愿被任为都护与新罗王金春秋的少子金仁泰共同镇守百济都城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唐朝在百济设立熊津都督府,任命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王文度在渡海后,因病去世,刘仁轨被任命为检校带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统军。公元661年,百济旧将僧道琛、鬼室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起兵反抗唐军。苏定方因战事不利,退出平壤,刘仁轨自请留守百济。公元663年,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军渡过渤海,与刘仁轨等会师。同年,扶余丰逃走,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率领自己的兵众及倭国、耽罗国使投降,迟受信逃往高句丽。孙仁师等人班师回朝,朝廷令刘仁轨率军留镇百济。刘仁轨受封为带方州刺史。公元665年,唐高宗到泰山封禅,刘仁轨带领新罗、百济、儋罗、倭国等四国的酋长奔赴泰山参加祭典集会。唐高宗擢升刘仁轨为大司宪兼知政事。公元666年,刘仁轨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受封为乐城县男。公元668年,刘仁轨出任辽东道安抚副大使、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熊津道安抚大使兼浿江道总管,作为司空李勣的副手,协助攻灭高句丽。公元668年,唐军回师,刘仁轨以辽东道安抚使兼右相与泉男生厘定安东都护府州县。公元670年,刘仁轨致仕,加金紫光禄大夫。后,被任命为陇州刺史。公元672年,刘仁轨为太子左庶子,同年十二月,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监修国史。公元673年,刘仁轨等改修国史。公元674年,新罗吞并熊津都督府(百济故地)及支援高句丽遗民作乱,唐朝任命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刘仁轨率军横渡瓠芦河,攻克新罗重镇七重城,以功进封为乐城县公。公元675年,刘仁轨被召还入朝,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监修国史。公元677年,吐蕃进犯扶州(治同昌,今甘肃文县)临河镇,刘仁轨被任命为洮河道(军在鄯州城内)行军镇守大使,以图吐蕃。公元681年,刘仁轨兼任太子太傅。同年,辞去尚书左仆射,以太子太傅之衔知政事。公元682年,唐高宗游幸东都洛阳,太子李显留在长安处理军政事务,刘仁轨与裴炎、薛元超辅佐太子。公元683年,李显奉诏赶赴洛阳,唐昌郡王李重福继任长安留守,刘仁轨任副留守。同年十二月,皇太子李显即位,刘仁轨被加授为特进,再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公元684年,李重福被废,刘仁轨专任西京留守。同年,刘仁轨受封为乐城郡公。公元685年,刘仁轨遵从新令,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年3月2日,去世,被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文献”。

刘仁轨, (601年-685年3月2日),唐朝宰相。字正则,汴州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人。早年,河南道安抚大使任瑰,赤牒任命刘仁轨为息州参军。后,刘仁轨被调为陈仓县尉。折冲都尉鲁宁骄纵违法,刘仁轨用刑杖打死鲁宁,被提拔为咸阳县丞。公元640年,太宗准备到同州(今陕西渭南)围猎,刘仁轨上表劝阻。后,刘仁轨被授为新安县令,累官至给事中。公元659年,刘仁轨因处理“毕正义案”得罪中书侍郎李义府,被贬为青州(今山东青州)刺史。公元660年,唐高宗发兵征讨百济,刘仁轨奉命督海运。船队在途中遇风沉没,死伤严重。刘仁轨被免职,以白衣(平民)的身份随军。同年,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平定百济,刘仁愿被任为都护与新罗王金春秋的少子金仁泰共同镇守百济都城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唐朝在百济设立熊津都督府,任命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王文度在渡海后,因病去世,刘仁轨被任命为检校带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统军。公元661年,百济旧将僧道琛、鬼室福信等人立故王子扶余丰为王,起兵反抗唐军。苏定方因战事不利,退出平壤,刘仁轨自请留守百济。公元663年,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军渡过渤海,与刘仁轨等会师。同年,扶余丰逃走,百济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率领自己的兵众及倭国、耽罗国使投降,迟受信逃往高句丽。孙仁师等人班师回朝,朝廷令刘仁轨率军留镇百济。刘仁轨受封为带方州刺史。公元665年,唐高宗到泰山封禅,刘仁轨带领新罗、百济、儋罗、倭国等四国的酋长奔赴泰山参加祭典集会。唐高宗擢升刘仁轨为大司宪兼知政事。公元666年,刘仁轨迁右相,兼检校太子左中护,受封为乐城县男。公元668年,刘仁轨出任辽东道安抚副大使、辽东道行军副大总管、熊津道安抚大使兼浿江道总管,作为司空李勣的副手,协助攻灭高句丽。公元668年,唐军回师,刘仁轨以辽东道安抚使兼右相与泉男生厘定安东都护府州县。公元670年,刘仁轨致仕,加金紫光禄大夫。后,被任命为陇州刺史。公元672年,刘仁轨为太子左庶子,同年十二月,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监修国史。公元673年,刘仁轨等改修国史。公元674年,新罗吞并熊津都督府(百济故地)及支援高句丽遗民作乱,唐朝任命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东征新罗。刘仁轨率军横渡瓠芦河,攻克新罗重镇七重城,以功进封为乐城县公。公元675年,刘仁轨被召还入朝,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兼太子宾客、监修国史。公元677年,吐蕃进犯扶州(治同昌,今甘肃文县)临河镇,刘仁轨被任命为洮河道(军在鄯州城内)行军镇守大使,以图吐蕃。公元681年,刘仁轨兼任太子太傅。同年,辞去尚书左仆射,以太子太傅之衔知政事。公元682年,唐高宗游幸东都洛阳,太子李显留在长安处理军政事务,刘仁轨与裴炎、薛元超辅佐太子。公元683年,李显奉诏赶赴洛阳,唐昌郡王李重福继任长安留守,刘仁轨任副留守。同年十二月,皇太子李显即位,刘仁轨被加授为特进,再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公元684年,李重福被废,刘仁轨专任西京留守。同年,刘仁轨受封为乐城郡公。公元685年,刘仁轨遵从新令,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年3月2日,去世,被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