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7年8月8日,出生于天津,名宝山,原名赶升,字韵卿,号芝轩,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刘干升,在天津盐院充当官役,弟弟赶四,充长随,儿子刘金奎。寓所名"宝身堂",位于宣南韩家潭。 少年入学读书,青年时才名蜚声乡里。科举不中后,由业余爱好京剧“下海”成为专业演员,先学老生,入京搭永胜奎班,后入三庆班,从郝兰田学艺。 因其艺高,常被多处邀请,他同时在三个戏班赶场演出乃为常事,为此被讽为"赶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刘赶三"为艺名。人们常呼其为"赶三儿",晚年则称其为"老赶"或"赶公"。 嗓音清亮,擅长唱功,且白口爽利、清晰,在台上面冷工谑,敏惠过人,雄辩多才,不伤大雅。 咸丰年间,被清廷升平署招为供奉。鉴于他在京剧界的声望及杰出的建树,曾被推选为梨园精忠庙首,成为当时菊坛领头人。 自营保身堂,位于韩家潭西首路北。 1894年8月10日,去世。 代表作京剧《老黄请医》、《绒花记》、《连升店》、《法门寺》、《十八扯》、《花子拾金》(或名《拾黄金》)、《瞎子逛灯》、《入侯府》、《下河南》、《贪欢报》、《一两漆》、《双摇会》、《双沙河》、《红门寺》、《鸿鸾禧》、《送亲演礼》、《浣花溪》、《变羊记》、《拾玉镯》、《铁弓缘》、《玉玲珑》、《金玉坠》、《普球山》、《思志诚》等。

刘赶三, 1817年8月8日,出生于天津,名宝山,原名赶升,字韵卿,号芝轩,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刘干升,在天津盐院充当官役,弟弟赶四,充长随,儿子刘金奎。寓所名"宝身堂",位于宣南韩家潭。 少年入学读书,青年时才名蜚声乡里。科举不中后,由业余爱好京剧“下海”成为专业演员,先学老生,入京搭永胜奎班,后入三庆班,从郝兰田学艺。 因其艺高,常被多处邀请,他同时在三个戏班赶场演出乃为常事,为此被讽为"赶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刘赶三"为艺名。人们常呼其为"赶三儿",晚年则称其为"老赶"或"赶公"。 嗓音清亮,擅长唱功,且白口爽利、清晰,在台上面冷工谑,敏惠过人,雄辩多才,不伤大雅。 咸丰年间,被清廷升平署招为供奉。鉴于他在京剧界的声望及杰出的建树,曾被推选为梨园精忠庙首,成为当时菊坛领头人。 自营保身堂,位于韩家潭西首路北。 1894年8月10日,去世。 代表作京剧《老黄请医》、《绒花记》、《连升店》、《法门寺》、《十八扯》、《花子拾金》(或名《拾黄金》)、《瞎子逛灯》、《入侯府》、《下河南》、《贪欢报》、《一两漆》、《双摇会》、《双沙河》、《红门寺》、《鸿鸾禧》、《送亲演礼》、《浣花溪》、《变羊记》、《拾玉镯》、《铁弓缘》、《玉玲珑》、《金玉坠》、《普球山》、《思志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