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10月20日—2015年1月23日),微波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微波之父”。广东台山都斛镇大纲村人。父亲林本伟,大哥林为栋,二哥林基路,儿子林诒玉。1932年-1935年,林为干就读于广东省第一中学(广州广雅中学的前身)。1935年,林为干就读于清华大学。1939年,林为干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40年-1945年,林为干在昆明交通部电政局任技术员。1945年,林为干考取公费赴美实习。1945年-1950年,林为干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获博士学位。1951年,林为干在岭南大学任教授、电机系系主任,同时在中山大学授课。1952年,林为干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首任电讯系主任。1956年-1980年,林为干先后任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第一任科研院长助理(1958年)、无线电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应用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57年,林为干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林为干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林为干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84年,林为干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1981年,林为干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乔治·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1982年,林为干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首批会士。1984年,林为干任加拿大马利托巴大学客座教授。1987年,林为干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9年,林为干获首次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林为干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林为干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电磁科学院院士。1991年,林为干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林为干任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林为干发表论文《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一举攻破电磁学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1999年,林为干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3年,林为干被聘为江门市人民政府首批科技顾问。同年,林为干获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名誉博士学位。2012年,林为干获中国电子学会授予的“五十年荣誉奖”。著有《微波网络》《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工程》《电磁场理论》等。

林为干, (1919年10月20日—2015年1月23日),微波理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微波之父”。广东台山都斛镇大纲村人。父亲林本伟,大哥林为栋,二哥林基路,儿子林诒玉。1932年-1935年,林为干就读于广东省第一中学(广州广雅中学的前身)。1935年,林为干就读于清华大学。1939年,林为干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40年-1945年,林为干在昆明交通部电政局任技术员。1945年,林为干考取公费赴美实习。1945年-1950年,林为干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获博士学位。1951年,林为干在岭南大学任教授、电机系系主任,同时在中山大学授课。1952年,林为干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首任电讯系主任。1956年-1980年,林为干先后任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第一任科研院长助理(1958年)、无线电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应用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57年,林为干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林为干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林为干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年-1984年,林为干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1981年,林为干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乔治·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1982年,林为干当选为中国电子学会首批会士。1984年,林为干任加拿大马利托巴大学客座教授。1987年,林为干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9年,林为干获首次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0年,林为干获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林为干被聘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电磁科学院院士。1991年,林为干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林为干任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1995年,林为干发表论文《一个介质球的静电镜像群》,一举攻破电磁学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1999年,林为干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3年,林为干被聘为江门市人民政府首批科技顾问。同年,林为干获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名誉博士学位。2012年,林为干获中国电子学会授予的“五十年荣誉奖”。著有《微波网络》《微波理论与技术》《电磁场工程》《电磁场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