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广东梅县人。祖父梁友琴,父亲梁劭勤,姑母梁浣春。1912年-1916年,梁伯强就读于梅县巴色教会中学。1916年-1922年,梁伯强就读于同济大学(1927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22年-1923年,梁伯强在同济大学医学院任助教。1923年-1924年,梁伯强就读于德国慕尼黑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25年-1931年,梁伯强任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31年,梁伯强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1932年,梁伯强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和病理研究所所长。1937年-1938年,梁伯强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1948年-1949年,梁伯强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1950年,梁伯强任中央卫生部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1951年,梁伯强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顾问和地方病防治委员会委员。1952年,梁伯强任华南医学院(1957年更名为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授、病理学教研室主任。1954年,梁伯强任华南医学院第一副院长。1955年,梁伯强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7年,梁伯强兼任肿瘤研究所所长。1962年,梁伯强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阐明了“肿瘤间质反应”的新概念。著有《病理解剖学简图》《病理学实验室手册》《病理组织学标本制作技术》等。

梁伯强, (1899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广东梅县人。祖父梁友琴,父亲梁劭勤,姑母梁浣春。1912年-1916年,梁伯强就读于梅县巴色教会中学。1916年-1922年,梁伯强就读于同济大学(1927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22年-1923年,梁伯强在同济大学医学院任助教。1923年-1924年,梁伯强就读于德国慕尼黑医科大学,获博士学位。1925年-1931年,梁伯强任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1931年,梁伯强任同济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1932年,梁伯强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和病理研究所所长。1937年-1938年,梁伯强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1948年-1949年,梁伯强任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1950年,梁伯强任中央卫生部全国卫生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1951年,梁伯强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顾问和地方病防治委员会委员。1952年,梁伯强任华南医学院(1957年更名为中山医学院)病理学教授、病理学教研室主任。1954年,梁伯强任华南医学院第一副院长。1955年,梁伯强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7年,梁伯强兼任肿瘤研究所所长。1962年,梁伯强在莫斯科第八届国际肿瘤大会上,首先提出了鼻咽癌的组织学分类,并阐明了“肿瘤间质反应”的新概念。著有《病理解剖学简图》《病理学实验室手册》《病理组织学标本制作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