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薰,生平不详。按其诗称王钦若、吕大防等人已故,又有诗作于“丙寅岁”,即高宗绍兴十六年(一一四六),则当为高宗时人。今录诗六首。

李薰,生平不详。按其诗称王钦若、吕大防等人已故,又有诗作于“丙寅岁”,即高宗绍兴十六年(一一四六),则当为高宗时人。今录诗六首。

李薰, (1913年11月20日—1983年3月20日),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字文杰,湖南邵阳仁风乡井头村人。祖父李增效,父亲李本深,母亲刘箴修,大哥李萼,二哥李芬,四弟李苾,妻子席玺玉,女儿李发荣、李晓辉、李望平。1925年-1927年,李薰就读于长沙市长郡中学。1927年-1932年,李薰就读于岳云中学。1932年-1936年,李薰就读于湖南大学矿冶系。1936年-1937年,李薰任长沙楚怡专门工业学校教员兼做地质调查工作。1937年-1940年,李薰就读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一架英国皇家空军战机在演习中坠落,李薰提出钢中氢可能是造成发裂的原因,并通过实验揭示了钢中氢脆的科学奥秘及去氢规律。1940年,李薰在谢菲尔德大学工作。1942年-1948年,李薰发表了关于钢中氢研究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全面地阐述了合金结构钢中裂纹的发生机制,提出了解决的措施和有关扩散除氢温度范围等工艺参数。1950年,谢菲尔德大学授予李薰冶金学博士学位。同年,李薰回国筹办冶金研究所。1953年,李薰加入九三学社。1953年-1978年,李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1955年,李薰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李薰将金属所的主要研究方向调整为国防尖端新型材料研发,组织开展了高温合金、难熔金属、表面涂层、原子能材料等方面的研究。1961年,李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李薰任国家高温热物理性能测试专业小组组长。1977年,李薰被授予辽宁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78年,李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1979年,李薰被授予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1981年,李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技术科学部主任。2001年,金属研究所科研楼西大楼被正式命名为“李薰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