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4月12日—2002年11月8日),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四川大学校长。字惠棠,浙江温岭人。父亲柯伯存,儿子柯孚中,女儿柯孚久。1922年-1926年,柯召就读于安定中学。1926年-1928年,柯召就读于厦门大学预科。1928年-1930年,柯召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30年-1931年,柯召在海门东山中学教数学。1931年-1933年,柯召就读于清华大学算学系。1933年-1935年,柯召在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当助教。1935年-1937年,柯召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1937年-1938年,柯召在曼彻斯特大学数学系工作。1938年,柯召在四川大学任数学系教授。1939年,柯召任四川大学数学系主任。1946年-1953年,柯召任重庆大学数学系教授、重庆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50年,柯召任重庆大学副教务长。同年,柯召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柯召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1953年,柯召在四川大学任教授,历任四川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校长。1955年,柯召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1年,柯召与匈牙利数学家爱尔特希、英国数学家拉多在组合论方面得出有限集组的相交定理,这就是被称为里程碑式的“爱尔特希―柯―拉多定理”。1962年,柯召解决了卡特兰猜想的二次情形,并获一系列重要成果,被世界数学界誉为“柯氏定理”,它所运用的方法被称为“柯召方法”。1977年,法国数学家特尔加尼亚(Terjanian)运用柯召方法证明了偶指数费马大定理第一情形成立。1999年,柯召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著有《数论讲义》《组合论》等。

柯召, (1910年4月12日—2002年11月8日),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四川大学校长。字惠棠,浙江温岭人。父亲柯伯存,儿子柯孚中,女儿柯孚久。1922年-1926年,柯召就读于安定中学。1926年-1928年,柯召就读于厦门大学预科。1928年-1930年,柯召就读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30年-1931年,柯召在海门东山中学教数学。1931年-1933年,柯召就读于清华大学算学系。1933年-1935年,柯召在天津南开大学数学系当助教。1935年-1937年,柯召就读于曼彻斯特大学,获博士学位。1937年-1938年,柯召在曼彻斯特大学数学系工作。1938年,柯召在四川大学任数学系教授。1939年,柯召任四川大学数学系主任。1946年-1953年,柯召任重庆大学数学系教授、重庆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1950年,柯召任重庆大学副教务长。同年,柯召加入九三学社。1952年,柯召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委员。1953年,柯召在四川大学任教授,历任四川大学教务长、副校长、校长、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校长。1955年,柯召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1年,柯召与匈牙利数学家爱尔特希、英国数学家拉多在组合论方面得出有限集组的相交定理,这就是被称为里程碑式的“爱尔特希―柯―拉多定理”。1962年,柯召解决了卡特兰猜想的二次情形,并获一系列重要成果,被世界数学界誉为“柯氏定理”,它所运用的方法被称为“柯召方法”。1977年,法国数学家特尔加尼亚(Terjanian)运用柯召方法证明了偶指数费马大定理第一情形成立。1999年,柯召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著有《数论讲义》《组合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