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龙, (1898年8月6日—1979年7月1日),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甾族激素药物工业的奠基人。江苏扬州人。二哥黄胜白,儿子黄兰友。1915年-1918年,黄鸣龙就读于浙江省医药专科学校(现浙江医科大学)。1918年-1919年,黄鸣龙任上海同德医专化学教员。1920年-1922年,黄鸣龙就读于瑞士苏黎世大学。1922年-1924年,黄鸣龙就读德国柏林大学,获哲学(有机药物化学)博士学位。1925年-1934年,黄鸣龙任浙江医药专科学校教授、南京卫生署化学部主任。1934年-1938年,黄鸣龙在德国维池堡大学化学所,任访问教授。1938年-1940年,黄鸣龙在德国先灵药厂,任访问教授。1940年-1943年,黄鸣龙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昆明)研究员。1945年-1949年,黄鸣龙在美国哈佛大学化学系,任访问教授。1949年-1952年,黄鸣龙在美国G.Merek工厂,任研究员。1952年-1956年,黄鸣龙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化学系系主任。1955年,黄鸣龙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黄鸣龙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教授、室主任、研究员。1964年,黄鸣龙领导研制的口服避孕药甲地孕酮获得成功。1966年,黄鸣龙以醋酸可的松的七步合成法,获国家发明奖。1982年,黄鸣龙以甾体激素的合成与甾体反应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著有《红外线光谱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关系》《旋光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