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2月1日—2000年12月8日),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广东惠阳淡水人。祖父黄长龄,父亲黄元龙,母亲邓柏如,兄黄定一,妹黄连壁、黄静方,妻子王爱云,长子黄克平,长女黄以平,次女黄永平。1918年,黄秉维就读于惠阳林寅谷学塾。1923年,黄秉维就读于惠阳淡水圩求慊学校。1925年,黄秉维就读于惠阳县立第二小学。1926年,黄秉维就等于广州小马站廉伯英文学校。1928年,黄秉维考入中山大学预科乙部(理农工医部)。1930年-1934年,黄秉维就读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33年,黄秉维在香港皇家观象台(Royal Observatory)实习天气预报。1934年,黄秉维获中山大学金质优学奖章。同年,黄秉维获洛克菲勒文教基金会奖学金,在北平地质调查所为研究生。1938年-1942年,黄秉维在浙江大学任讲师、副教授(1939年)。1942年-1949年,黄秉维在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负责区域经济研究。1946年,黄秉维获国民政府“胜利勋章”。同年,经济研究室改为经济研究所,黄秉维改任研究委员。1947年,黄秉维任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代理所长。1948年,黄秉维任资源委员会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9年,黄秉维任资源委员会保管处副处长,协助军代表接管资源委员会(在南京部分)。同年,黄秉维任南京市生产建设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黄秉维任华东工业部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工矿普查组主任。1950年-1953年,黄秉维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1951年,黄秉维任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任基本建设处副处长。1953年,黄秉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同年,黄秉维编制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和水力、风力侵蚀图。1954年,黄秉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第一副所长、代理所长。1955年,黄秉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1991年,黄秉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主任。1959年,黄秉维兼任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研究室主任。1960年,黄秉维任国家科委西北防旱组水分平衡分组组长。同年,黄秉维任地理研究所所长。1962年,黄秉维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地学组组员并任地理学分组组长、中央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63年,黄秉维随竺可桢等考察云南西双版纳。1965年,黄秉维任甘肃省成立农业区划委员会副主任。同年,黄秉维当选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1970年-1971年,黄秉维在湖北省潜江县广华寺中国科学院“五七”干校。1978年,黄秉维被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78年-1984年,黄秉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1981年,黄秉维被授予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1983年,黄秉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黄秉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同年,黄秉维获中国地理学会授予的从事地理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1985年,黄秉维受聘为广州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同年,黄秉维获中国地质学会授予的从事地质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中国科学院授予的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1986年,黄秉维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研究委员会委员。同年,黄秉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0年,黄秉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政府津贴。1992年,黄秉维主持研究的“生产潜力与土地承载力网络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5年,黄秉维被授予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通讯院士。同年,黄秉维获蔡冠深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奖金。1996年,黄秉维获国际地理联合会特别荣誉奖。1997年,黄秉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著有《中国自然地理》等。

黄秉维, (1913年2月1日—2000年12月8日),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研究。广东惠阳淡水人。祖父黄长龄,父亲黄元龙,母亲邓柏如,兄黄定一,妹黄连壁、黄静方,妻子王爱云,长子黄克平,长女黄以平,次女黄永平。1918年,黄秉维就读于惠阳林寅谷学塾。1923年,黄秉维就读于惠阳淡水圩求慊学校。1925年,黄秉维就读于惠阳县立第二小学。1926年,黄秉维就等于广州小马站廉伯英文学校。1928年,黄秉维考入中山大学预科乙部(理农工医部)。1930年-1934年,黄秉维就读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33年,黄秉维在香港皇家观象台(Royal Observatory)实习天气预报。1934年,黄秉维获中山大学金质优学奖章。同年,黄秉维获洛克菲勒文教基金会奖学金,在北平地质调查所为研究生。1938年-1942年,黄秉维在浙江大学任讲师、副教授(1939年)。1942年-1949年,黄秉维在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负责区域经济研究。1946年,黄秉维获国民政府“胜利勋章”。同年,经济研究室改为经济研究所,黄秉维改任研究委员。1947年,黄秉维任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代理所长。1948年,黄秉维任资源委员会保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9年,黄秉维任资源委员会保管处副处长,协助军代表接管资源委员会(在南京部分)。同年,黄秉维任南京市生产建设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黄秉维任华东工业部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兼任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工矿普查组主任。1950年-1953年,黄秉维兼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筹备处副主任。1951年,黄秉维任华东财政经济委员会任基本建设处副处长。1953年,黄秉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同年,黄秉维编制1:400万黄河中游土壤侵蚀分区图和水力、风力侵蚀图。1954年,黄秉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第一副所长、代理所长。1955年,黄秉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1991年,黄秉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主任。1959年,黄秉维兼任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研究室主任。1960年,黄秉维任国家科委西北防旱组水分平衡分组组长。同年,黄秉维任地理研究所所长。1962年,黄秉维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地学组组员并任地理学分组组长、中央气象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63年,黄秉维随竺可桢等考察云南西双版纳。1965年,黄秉维任甘肃省成立农业区划委员会副主任。同年,黄秉维当选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1970年-1971年,黄秉维在湖北省潜江县广华寺中国科学院“五七”干校。1978年,黄秉维被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78年-1984年,黄秉维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1981年,黄秉维被授予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1983年,黄秉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黄秉维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同年,黄秉维获中国地理学会授予的从事地理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1985年,黄秉维受聘为广州地理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同年,黄秉维获中国地质学会授予的从事地质工作五十年荣誉证书、中国科学院授予的从事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1986年,黄秉维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研究委员会委员。同年,黄秉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0年,黄秉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政府津贴。1992年,黄秉维主持研究的“生产潜力与土地承载力网络研究”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5年,黄秉维被授予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名誉通讯院士。同年,黄秉维获蔡冠深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奖金。1996年,黄秉维获国际地理联合会特别荣誉奖。1997年,黄秉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著有《中国自然地理》等。